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
作者:伍维曦 (作者)
出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7
丛书: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页数:485
定价:38.00 元
ISBN-13:9787806925386
ISBN-10:7806925384
去豆瓣看看 序
内容提要
博士论文评语
导言
第一部分 作曲家和作品
第一章 纪尧姆。德。马肖生平及创作简况
第一节 马肖其人及其时代
第二节 马肖创作概况
第二章 《圣母弥撒》的创作背景、版本情况和研究现状
第一节 《圣母弥撒》的创作背景和版本情况
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研究状况和现代版本
第二部分 文本分析
第三章 “新艺术”音乐语言的一般特征和14世纪的复调弥撒套曲
第一节 “新艺术”时期的音乐理论和记谱法
第二节 “新艺术”音乐语言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14世纪的复调弥撒套曲
第四章 《圣母弥撒》各部分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慈悲经》
第二节 《荣耀经》
第三节 《信经》
第四节 《圣哉经》
第五节 《羔羊经》
第六节 《散席》
第五章 《圣母弥撒》的文本特性:三个分析维度
第一节 音结构分析与音乐形式的自足性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弥撒套曲的体裁性
第三节 审美分析及时代精神
第三部分 文化研究
第六章 《圣母弥撒》产生与存在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14世纪法国北部的社会与宗教生活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音乐家的生存方式及其与《圣母弥撒》的关系
第三节 朗斯和朗斯大教堂
第七章 《圣母弥撒》的音乐文化因素
第一节 《圣母弥撒》为何而作
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
第三节 《圣母弥撒》的宗教仪式语境
第四节 《圣母弥撒》历史存在的时空环境
第五节 《圣母弥撒》的演绎
第四部分 总结与思考
第八章 《圣母弥撒》的音乐史文本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文本层面
第二节 文化层面
第九章 《圣母弥撒》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第一节 历史观念与艺术史:作为音乐史事件的《圣母弥撒》
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历史叙事呈现
余论
附录一 纪尧姆.德.马肖生平与大事年表
附录二 《圣母弥撒》唱片版本一览表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伍维曦,男,四川泸州人,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讲师。1979年12月生于成都。1998年-2008年曾先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08年6月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硕博连读),导师为陶辛教授。2008年9月至今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史学,同时也从事音乐评论工作。曾在《音乐艺术》、《上海戏剧》、《人民音乐》、《歌剧》、《音乐爱好者》、《爱乐》等刊物发表论文和评论数十篇,另有译著数种出版。
《纪尧姆·德·马肖的:文本与文化研究》以中世纪晚期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形态的分析和对相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重要的文本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论证了《圣母弥撒》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在多个层面的体现,同时也对作品的文本要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音乐史学的框架下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进行了探索。本文由导言、结语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言: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文献情况的概述。第一部分:作曲家和作品。介绍了马肖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以及《圣母弥撒》的产生背景、手稿和版本情况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文本分析。在“新艺术”音乐形态的背景中,分析《圣母弥撒》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文本特性加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