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套装上下册)
作者:崔传义 主编
出版: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12
定价:128.00 元
ISBN-13:9787807672388
ISBN-10:7807672382
去豆瓣看看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讲农民权责利的经济社会变革
题记农户大包干、市场、中间组织和政府
农户经营、农业大包干篇
1949~1978年农村制度变革与经营体制问题
万里和安徽农村改革
一、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要求,把边缘化的农民奉为主体
二、突破“左”的禁锢,围绕农民积极性,放宽农村政策
三、突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联产计酬、“双包到组”
四、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使包产(干)到户由不合法到合法
五、坚持民主、科学和改革精神
以民为本,尊重农民的选择——读《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
一、改革前农村、农业、农民的情况和问题
二、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过程
三、发扬农业大包干务实、民本、创新的改革精神
解决干部干好干坏都一样的问题——来安县广大公社对干部实行奖惩制度的调查
运用经济办法管理农村经济——嘉山县横山公社经营管理的调查
这里条件不差,农民为什么那样穷——凤阳县梨园公社调查记录
从责任制谈责任田——滁县地区部分县、社、队生产责任制情况的调查评述
农民的第二次解放——来安、凤阳县委两同志谈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关于老观陈大队核算问题的调查
搞大包干,不搞交产到队统一分配——滁县地区1980年农业责任制情况报告
一、大包干实现大增产和“三增加”
二、关键是调动千家万户农民的积极性
三、大包干与经营管理上的突破
农村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制度上的变革——论联产责任制与农业集体所有制生产关系
一、对集体经济认识的问题和制度缺陷
二、农村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扬弃
三、稳定联产责任制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自愿组织经济协作——桥头公社包干到户后逐步发展多种联合的调查
包干到户促进了农业机械发展——嘉山县太平公社的调查
科学种田的春天到来了——天长县郑集公社农民科学种田协会的调查
路子越走越宽广——石坝公社采取多种办法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发挥政策威力,普及农业科技,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包干到户后的新趋向——滁县地区出现新的专业分工、协作和联合的调查
农村政策还有很大潜力——陈庭元同志谈农业形势和农村政策
承包荒山荒水,发展林果养殖
创办家庭式企业,支持专业户扩大经营规模
论农村改革的历史作用——兼谈对城市改革的推动
发展农业生产永不衰竭的动力
肯定农村改革,解决新的问题
家庭承包与农村土地、财产制度和组织创新
一、土地制度建设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与完善
二、农村财产制度建设和股份合作制
三、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改革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四、问题与趋势
稳定完善农林土地制度是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组织是主要发展趋势
城镇·企业·市场篇
做好集镇工作重心转移的一件大事——关于组织待业人员发展集镇工业和其他生产服务业的调查
试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自负盈亏
面向农村,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把小城镇建设好——关于凤阳县临淮镇的调查
发展小城镇经济亟须改革管理体制——滁县地区15个小城镇的调查
眼睛向下,支持不发达地区农民闯出乡镇企业发展路子——读《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之二
一、阜阳模式:传统农区发展商品经济充满希望的探索
二、以家庭经营为启动点群体连片发展
三、顶住压力,打造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空间
四、继续不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未竟事业
卡住粮食流通也就卡住了粮食生产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组织鲜活农产品流通——对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考察
建立健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调查
一、批发市场的形成:从集市到全国性大型批发市场
二、市场中的经营主体:供货组织、购货组织和经纪商
三、批发市场的机能:转换流通体制、发挥三个中心的作用
四、批发市场有效运行和发展的条件:以创设公正交易
秩序为基轴的三根支柱
五、结语和建议
培育劳动力市场,构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服务·合作·中间组织篇
稳定家庭承包是首要抉择——滁县地区农业连续11年稳定增产调查之一
双层经营双层承包——山西兴旺村对合作经营服务实行招标选干、抵押承包
以外贸公司为龙头,形成养鸡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
北方第一个吨粮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山东省桓台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
集约型大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运作——河南省扶沟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
前言服务体系和中原集约农业的一面旗帜
一、农业的两重性,家庭承包经营与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农业结构变动和服务发展的过程
三、服务组织和以经营辅导、技术推广为先导的全方位服务
四、政府指导下立足农业发展农民增益的有活力的服务运行机制
五、启示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建议
附件
我国县级涉农部门系统的体制改革
一、县级涉农部门组织群体的现状和问题
二、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摸索
三、深入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
政府事业单位与乡村集体(合作组织)结合服务于农户——安徽天长市乡镇“六站一公司”服务模式的调查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让更多龙头企业腾飞,促进村社繁荣发展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考察——兼谈美国的农业合作社
新阶段农业服务体系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
发展与政府篇
历史·方法篇
参考文献
崔传义,1944年12月生,山东省成武县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曾在安徽省滁县地区工作11年,在那里参加了实行农业“大包干”的农村改革。此后,调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1987年到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90年转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他对农业经营制度、批发市场、农村技术革命、农业保护与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著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农民进城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合著《中国县市改革纵横》、《中国农业服务模式》、《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与创业研究》、《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等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有三件大事深刻影响农村。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继续在新解放区推进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千年封建地主制度,迎来农村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二是出于防止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两极分化和适应工业化的考虑,推进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但在土地私有变为集体所有的过程中,土地的生产经营也由一家一户经营变为共同耕种、农民集体生产劳动,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使瞎指挥、大锅饭、平均主义,又伤害和束缚了农民。
三是农村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制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打破了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大包干家庭承包制使农民重新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获得了土地自主经营、收益的基本权利,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体制的基础,迎来农村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有人说这是8亿农民继土地改革之后的第二次解放,是中国变革的推动力,或称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上下)》有关实行家庭承包制的调查报告,来自改革初我参加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滁县地区6年改革的实践。尔后的材料,是在安徽省政府、中央农研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间形成的。这些围绕农村经营变革的断断续续以事实为依据的调查研究材料,因改革的连续性连接起来,记述农村改革在什么背景下发生(即改革前的农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由此初步形成的体制框架,体制变革的实质和推动力,正在和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在此,谨结合全书内容对农村社会变迁谈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