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派”绘画研究
作者:顾伟玺 著
出版: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9
页数:196
定价:45.00 元
ISBN-13:9787811185164
ISBN-10:7811185164
去豆瓣看看 前言
第一章 “前海派”的形成
第一节 “前海派”的界定
一、画派地域的历史沿革
二、“前海派”与“海上画派”
第二节 “前海派”绘画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二、画家生存境况的改变
三、殖民掠夺下的民族精神
四、城市化经济结构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五、外国租界与上海自治
六、城市商业繁盛所形成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前海派”绘画艺术本体因素的影响
一、晚清的中国绘画
二、上海绘画溯源
三、清代金石学的影响
四、西学东渐和对传统绘画的革命
五、绘画传统的“百川汇海”
第四节 画会结社的影响
一、画会结社及其成因
二、画会结社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前海派”绘画
第一节 早期绘画
一、早期主要画家
二、早期绘画师承关系
三、早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
第二节 中期绘画
一、中期主要画家
二、中期绘画师承关系
三、中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
第三节 后期绘画
一、后期主要画家
二、后期绘画师承关系
三、后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
第四节 “前海派”绘画综论
一、从赵之谦到吴昌硕
二、任伯年在“前海派”的地位和作用
三、“前海派”绘画的现代性分析
第三章 “前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绘画的历史坐标
一、“前海派”绘画对清末绘画衰微原因之反证
二、“前海派”绘画对民族绘画发展出路的昭示
第二节 绘画本体的嬗变
一、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疏离
二、由对自然人生的观照转向现实民情的关注
三、绘画作品的商品化
第三节 “前海派”绘画在近现代的影响
一、“前海派”绘画对海派绘画发展的影响
二、“前海派”绘画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影响
三、大写意金石画风对写意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前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顾伟玺,原名顾维喜,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毕业。2009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 曾任《书画家》编辑、副主编,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 《中国美术研究》编辑部主任。 现为上学大学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的教学和研究,作品发表于部分学术杂志和相关报刊.并被官方和私人机构收藏。中国画作品《月亮湖》、《丹心》、《织》等曾在省及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出版理论专著及合著数本,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前海派”绘画研究》初始名称为“海上画派研究”,但随着阅读的更加广泛,对国内外这一研究方向的状态的了解更加具体化。关于画派分期或针对不同时期画派名称界定的问题首先突显出来。王伯敏先生认为:“海上画派是近代画史分期的焦点……该时期的绘画,不同于明清之际的绘画,更不同于进入“五四”之后的近百年绘画。”
通过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将“海上画派”的时段置于中国近代史——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后的20世纪30年代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界定。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