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

目 录内容简介
目录前言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同和目的 1一、什么是生态学 1二、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1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3第三节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 5思考题 6参考文献 7第二章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 8第一节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传统方法 8一、直接测定 8二、培养方法 8三、代谢活力的测定 9四、数学方法 9第二节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9一、rRNA和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 11二、利用核酸探针和杂交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14三、全细胞杂交法的改进 17四、基于PCR技术的DNA指纹图谱技术 19五、其他方法 26思考题 28参考文献 28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30第一节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31一、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31二、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31三、影响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33第二节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34一、淡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活力 34二、环境条件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6第三节 空气中微生物群落及其变化规律 36一、空气是微生物生长和生存的不良环境 36二、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介质 37三、室外的空气 37四、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38五、空气中的微生物对生态的效应 38思考题 39参考文献 39第四章 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 40第一节 海洋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40一、古菌 40二、真细菌 40三、真核微生物 44四、细菌在海水中的分布 45第二节 海水养殖环境中的致病菌 47一、养殖鱼类病原菌 47二、养殖对虾病原菌 51三、养殖贝类病原菌 51第三节 海水养殖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 52一、有益微生物的概念 52二、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和来源 52三、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54第四节 海洋环境中的酵母 55一、酵母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与多样性 56二、海洋酵母产生的胞外酶 58三、海洋酵母菌产生的铁载体 73四、海洋酵母菌产生的核黄素 73第五节 深海地热环境中的微生物 74一、共生生物 74二、菲共生的嗜高温微生物 75三、嗜热微生物和超嗜热微生物 75第六节 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 76思考题 81参考文献 81第五章 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83第一节 在低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83一、低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83二、高温对嗜冷菌的影响 85三、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的分子机理 86四、嗜冷菌的应用 90第二节 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92一、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92二、超嗜热微生物的多样性 95三、高温环境中微生物生命的分子机理 100四、耐高温菌的耐高温遗传基础 105五、嗜热菌的产物多样性及其应用 108第三节 在强酸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120一、在强酸环境中的微生物 121二、在极端酸性环境中微生物之问的相互作用 124三、微生物抗酸的分子机理 125四、嗜酸菌的应用 127第四节 在碱性环境中的微生物 129一、嗜碱菌的分布和分离 129二、晴碱微生物的特殊生理特征 131三、嗜碱芽孢杆菌染色体DNA的物理图谱 134四、嗜碱菌的基因克隆 134五、嗜碱菌产生的酶 136六、嗜碱菌产生的代谢产物 140第五节 在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141一、嗜盐微生物的类型 142二、嗜盐菌的生态分布 142三、嗜盐微生物抗高浓度NaCL的分子机理 143四、嗜盐菌耐盐机理的遗传基础 150五、嗜盐微生物的产物多样性及其应用 152第六节 低营养环境中的微生物 154一、低营养环境中的微生物 154二、低营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生命机理 155三、低营养型微生物的应用 156第七节 高压环境中的微生物 156一、深海微生物的多样性 156二、在深海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157三、适应高压和低温环境的细菌 157四、嗜压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 158五、在高压下酶的活性和热稳定性 158六、嗜压菌的潜在用途 159第八节 高辐射环境中的微生物 161一、抗辐射微生物 162二、微生物抗辐射的分子机理 162三、抗辐射微生物的应用 168思考题 168参考文献 168第六章 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 170第一节 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70一、一种微生物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70二、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72第二节 环境中细菌之问遗传物质的相互交换 178一、转化 179二、转导 180三、接合 180第三节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87一、微生物与植物根之间的相互作用 187二、植物内生微生物 190三、微生物与植物其他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 191四、病原微生物与植物之问的关系 192第四节 微生物与动物之问的相互关系 193一、微生物作为某些水生动物的食物 193二、微生物对于动物消化食物和获取萤养所起的作用 194三、动物与光合微生物之问的共生关系 196四、动物与发光细菌之问的相互关系 197五、微生物与节 肢动物之问的共生关系 197六、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第五节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198一、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98二、口腔中的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99三、胃肠道中的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200思考题 200参考文献 200第七章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202第一节 基本概念 202一、能量流 202二、营养水平 202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3第二节 碳循环 204一、通过食物例进行碳的转移 204二、微生物在碳循环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206三、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207第三节 氢循环 207第四节 氧循环 208第五节 氮循环 209一、N2的同定 209二、氨化作用 211三、硝化作用 212四、硝酸还原和反硝化作用 213五、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14第六节 硫循环 214一、硫和硫化物的氧化 215二、还原性硫的转化 216三、硫循环的实际意义 218第七节 磷的循环 218第八节 其他元素的循环 219一、铁循环 219二、Mn循环 220三、Ca循环 220网、硅循环 221五、各种元素循环之问的相瓦关系 221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循环 222思考题 222参考文献 222第八章 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23第一节 自然界化学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危害 223一、自然界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223二、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225第二节 化学性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性 226一、重金属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 226二、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性 228第三节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231一、微生物抗重金属的机制 231二、金属抗性的遗传基础 236三、抗重金属菌株的应用 238第四节 微生物适应难降解污染物的分子机制 238一、遗传适应机制 239二、研究自然环境中遗传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243第五节 微生物对汞化合物的解毒机理 245一、自然界中的抗汞微生物 245二、微生物对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的抗性范同 246三、微生物对Hg和有机汞化合物解毒作用的机理 246第六节 微生物对其他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251一、Cr6+的微生物解毒作用 251二、V+的还原 253三、Pd7-的还原 253四、Au3+和Ag+的还原 253五、As5+的还原 254六、Se6+和Se4+的还原 255第七节 放射性元素的微生物还原 256一、放射性物质生物转化的机制 256二、U6+的还原 260三、P5+和Pu4+的还原 260四、Tc7+的还原 260第八节 苯环类污染物的降解 261一、苯环类污染物降解的共同途径 261二、与降解苯环类污染物有关的微生物 263第九节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264一、萘的微生物降解 264二、非和蒽的微生物降解 264三、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 265第十节 三硝基甲苯的微生物降解 266一、由细菌引起的中N中有氧降解 266二、细菌对中N中的氧降解 268三、真菌的中N中代谢 271第十一节 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272一、各类碳氮化合物的降解 272二、石油混合物中碳氢化合物的降解 274三、能利用碳氢化合物的微生物 274四、石油碳氢化合物分解菌的分布 275五、环境因素对石油碳氢化合物降解的影响 276第十二节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277一、降解有机氯农药的主要反应 277二、几种代表性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278第十三节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282一、降解有机磷农药的主要反应 282二、几种代表性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283第十四节 合成洗涤剂的微生物降解 284一、烷基苯磺酸盐的微生物降解 285二、烷基磺酸盐的微生物降解 286第十五节 偶氮染料的微生物降解 287一、环境中能使偶氮染料脱色的微生物 287二、偶氮染料的降解途径 287第十六节 尼龙寡聚体的微生物降解 288一、降解尼龙寡聚物的酶 288二、编码尼龙寡聚体降解酶的质粒 289三、尼龙寡聚体降解酶中程 290四、在假单胞菌中尼龙寡聚体的生物降解 290五、尼龙寡聚体降解代谢工程 290第十七节 石油和煤中的生物脱硫作用 291一、特异性生物脱硫途径 291二、硫底物特异性 293三、石油原油的脱硫作用 294四、生物脱硫的分子遗传学 294五、通过基因中程方法改良脱硫酶 294第十八节 氰(腈)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295一、游离的氰(腈)化合物生物降解 295二、金属腈复合物的生物降解 297三、腈化合物生物降解的技术 297第十九节 PCB的微生物降解 298第二十节 二英的微生物降解 298一、来源 299
目 录内容简介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极端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