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赵强,孟越,王春晖 著
出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4
丛书: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页数:192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509605967
ISBN-10:7509605962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与主要内容
一、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定义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一、根据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分类
二、PeterKnorringa和JorxMeyerStamer的产业集群分类法
三、其他产业集群分类方法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地域性特征
二、产业集群的专业性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网络性特征
四、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
五、产业集群的学习性特征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概述
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二、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三、区位理论与产业集群
四、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增长极理论
五、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六、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理论
七、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理论
八、产业集群的创新理论
九、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含义
第五节 产业集群实证研究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二、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二、区域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反作用
第三节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优势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属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中间性经济组织属性
二、产业集群与科层组织、市场组织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科层组织、市场组织的拓扑结构分析
一、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拓扑结构分析
二、科层组织的拓扑结构分析
三、市场组织的拓扑结构分析
第三节 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市场结构优势
第四节 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外部经济性
一、外部规模经济性
二、外部范围经济性
第五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分析
一、纵向结构分析
二、横向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优势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分析
一、集群式创新组织模式优势
二、技术创新的合理分工形成的优势
三、产业集群的学习扩散优势
四、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生态学优势
五、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因优势
六、政策导向与建议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学习优势分析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的特征
三、学习效用优势
四、学习动力优势
五、学习资源的配置优势
六、学习机制优势
七、学习成本优势
第三节 学习、创新与竞争优势的演化机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优势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类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二、社会资本的分类
第二节 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和
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优势分析
一、信任的定义
二、信任建立机制
三、不同信任度社会的特征
四、产业集群信用优势的层面分析
五、产业集群信用优势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分析
一、根植性的含义
二、根植性的作用
第五节 社会资本、网络组织和学习创新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资本与网络组织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资本与学习创新的相互作用
三、网络组织与学习创新的相互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第八章 产业集群的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参考文献
赵强,满族,辽宁法库人,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在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美国OREGON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承担和参加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获得各种奖励多项,在《工业工程与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家核心若干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五部。
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囊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落脚点,从群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网络组织优势、学习创新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的有机组合,他们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综合应用AHP法、熵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横向评价方法、纵向评价方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丰富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为区域或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关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