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
作者:张卫红  著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2
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页数:590
定价:43.00 元
ISBN-13:9787108030955
ISBN-10:7108030950 
去豆瓣看看        序
      引言 问题与方法
      一 问题与研究动机
      二 取径与思路结构
      
      上篇 一生数变均为己——生活世界和悟良知历程
      第1章 文章节义渊薮地橙溪少年称俊儒
      第一节 吉安文化:自古文章节义邦
      一 地域特色
      二 经济生态
      三 人文荟萃
      四 庐陵古直风
      五 吉安地域文化形象
      
      第二节 家世渊源:家住橙溪原上村
      第三节 少年时代:含灵早负绝俗资
      一 父亲、罗一峰、李谷平的人格影响
      二 阳明、谷平的学术指引
      三 自幼的宗教倾向
      
      第四节 小结
      
      第2章 文章落笔生江海意气浮云轻百代
      第一节 廷试第一:我身有贵知者希
      第二节 以心挽劫:谁与青天扫宿尘
      一 “心即理”与时代学术背景
      二 政治格局对王学的影响
      三 王学与明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参与讲会:交分尽是青云士
      第四节 思想向度:少年逸气凌云虹
      一 救世之志与出尘之愿
      二 径任现成良知
      
      第五节 忤旨事件:欲以直道振纲维
      第六节 小结
      
      第3章 耕而不获悲千古一曲顿悟调未成
      第一节 归乡之路:荣幻俱随风波逝
      第二节 田园之乐:好共山水归去来
      第三节 济世情怀:天下饥寒切吾身
      一 万物一体
      二 撰述《广舆图》
      三 推动宗族、乡族建设
      四 参与赋役改革
      
      第四节 讲会游学:青原对雨春风暮
      一 吉安府及青原山讲会概述
      二 讲学授徒(一):玄潭、石莲洞讲会
      三 讲学授徒(二):龙华、青原讲会
      四 王学与地域社会的互动
      
      第五节 忧道未得:中岁所嗟在远道
      一 “为己”大义
      二 未得之忧与家难之苦
      
      第六节 认同归寂:困后能知寂者心
      一 反省与主静的探索
      二 认同归寂说
      三 主静转向的时间划界
      
      第七节 批现成说:早向颓流问一源
      一 聂、罗、王论辨概述
      二 念庵在论辨中的态度
      三 主静实践
      
      第八节 小结
      
      第4章 而今已得莲华地不傍他人借藕香
      第一节 甲寅夏游:收摄保聚知几功
      第二节 静久大觉:我身万物一体仁
      一 实证良知的静坐体验
      二 楚山悟道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拒绝出仕:但觉心间即道存
      一 出仕背景
      二 唐荆川出仕及评析
      三 罗念庵拒仕及评析
      
      第四节 出入不悖:闭门尽有缨冠事
      一 闭关静敛
      二 忧心民瘼
      
      第五节 学术成熟:也将收敛论精神
      一 松原会晤
      二 讲学为务
      
      第六节 澹然仙逝:放身太虚归吾道
      第七节 身后之议:学术将谁得最真
      
      下篇 天心静里悟良知——渐修进路及相关探讨
      第5章 现成良知的内涵及双江、念庵的质疑
      第一节 “体知”的考察视角
      第二节 良知“见在”的思想来源和含义
      第三节 见在工夫的实践要求
      一 信得及良知
      二 当下
      三 一念入微
      四 “一念”所臻境界
      
      第四节 双江、念庵对现成良知的质疑
      一 认良知太浅
      二 见在工夫承领太易
      三 认欲为理、理欲混淆
      四 良知与知觉混淆
      
      第6章 无欲主静——罗念庵中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良知本体:心有所主,良知本静
      一 良知的本体义
      二 良知的主宰义、“方所”义
      三 良知的“隐微”义
      四 良知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 致良知工夫的提揭
      一 致知的含义
      二 “致”与“依”之辨
      三 工夫次第与体用结构
      
      第三节 无欲主静的学理渊源
      一 返诸濂洛、白沙之学
      二 发挥《易经》“艮止”之义
      
      第四节 无欲主静的工夫内涵
      一 欲根问题
      二 无欲之法
      三 主静的含义
      四 主静的落实
      
      第五节 工夫形式:静坐澄心
      一 阳明对静坐的态度
      二 龙溪对静坐的态度
      三 静坐于念庵之必要
      第六节 无欲主静说简评
      
      第7章 收摄保聚——罗念庵晚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良知本体的体认变化
      一 寂感一体
      二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三 至静为事物之主
      
      第二节 致知之功:收摄保聚
      一 工夫着力点
      二 自信(信得及良知)
      三 向内收摄,葆任心体
      四 取明道之学为存养准则
      五 知几(研几)
      
      第三节 工夫形式:归静而不拘于静坐
      一 对静坐的重新认识
      二 仍以静坐为工夫
      
      第四节 渐入化境
      一 打通动静
      二 逝前化境
      
      第8章 罗念庵与佛道二教
      第一节 交游因缘和基本回应
      第二节 晚年严辨儒释之别
      第三节 对道教的摒弃和吸纳
      第四节 对道家思想的融摄
      
      第9章 结语:罗念庵之学评析
      第一节 念庵之学的学派归属
      第二节 念庵、龙溪学术之比较
      第三节 念庵之学的特点和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罗念庵弟子录
      附录二 吉水游记
      后记
      张卫红,1970年生,祖籍河南洛阳。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已发表中国哲学论文十余篇。
      《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首部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致良知的渐修进路。同时,上下篇又不是分割孤立的,上篇侧重史学叙述,下篇侧重思想义理分析。透过生活一历史脉络的叙述,可以寻找念庵思想变动历史的、心理的原因(当然思想变动的原因不全如此,还包括对学理本身的理解),而工夫进境、立言宗旨的不断深入,又使得他社会关切的方式和层面随之提升。要言之,性理世界与生活一历史世界原本一体地构成了念庵的全副生命,如鸢飞鱼跃,流行在宇宙大化中。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