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多媒体通信网络
作者:李国辉,涂丹,张军 编著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2
页数:388
定价:39.00 元
ISBN-13:9787115216007
ISBN-10:7115216002
去豆瓣看看 第1章 概论
1.1 什么是多媒体
1.1.1 多媒体的概念
1.1.2 媒体的分类
1.1.3 多媒体数据的基本类型
1.1.4 多媒体数据的时空特性
1.2 多媒体与通信网络
1.2.1 什么是通信网络
1.2.2 常用的通信网络
1.2.3 通信网络的数字汇聚
1.3 媒体及其流特性
1.3.1 传输的时间约束
1.3.2 连续媒体流的特性
1.3.3 媒体与逻辑数据单元
1.4 多媒体与分层的体系结构
1.4.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1.4.2 OSI参考模型
1.4.3 TCP/IP参考模型
1.4.4 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1.4.5 多媒体与层功能
1.5 多媒体标准
1.5.1 ITU-T视听通信标准
1.5.2 ISO/IEC/JTC1标准
1.5.3 Internet多媒体标准
1.5.4 其他标准相关的论坛和组织
1.6 本书的内容结构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的需求
2.1 音频和视频基础
2.1.1 听觉感知
2.1.2 数字音频
2.1.3 视觉感知
2.1.4 数字视频
2.2 典型的分布多媒体应用需求
2.2.1 音频流和视频流
2.2.2 对话及其多方通信
2.2.3 点到点通信
2.2.4 Web中的多媒体
2.2.5 分布多媒体应用的需求
2.3 性能需求
2.3.1 面向连续比特流的通信
2.3.2 典型的性能度量指标
2.3.3 带宽
2.3.4 时延
2.3.5 差错控制
2.3.6 多点通信
2.4 服务质量
2.4.1 QoS的概念
2.4.2 QoS参数
2.4.3 编码与QoS
2.4.4 协议层中的QoS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通信子网
3.1 多媒体应用对通信子网的需求回顾
3.2 电信网络技术与多媒体传输
3.2.1 电话网
3.2.2 ISDN网络
3.2.3 SONET/SDH
3.3 传统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与多媒体传输
3.3.1 X.25
3.3.2 帧中继
3.4 Internet与多媒体传输
3.4.1 Internet的多媒体能力
3.4.2 多媒体电子邮件
3.4.3 多播与MBone
3.4.4 Internet2
3.5 局域网与多媒体传输
3.5.1 标准以太网
3.5.2 交换以太网
3.5.3 高速以太网
3.5.4 无线局域网
3.6 ATM网络与多媒体传输
3.6.1 ATM的概念和特性
3.6.2 ATM协议参考模型
3.6.3 ATM连接和交换
3.6.4 ATM提供的服务与QoS
3.7 接入网络与多媒体传输
3.7.1 信息使用的对称与非对称模式
3.7.2 电话线接入网ADSL
3.7.3 有线电视接入网HFC
3.7.4 光纤接入网
3.8 WiMAX技术
3.8.1 什么是WiMAX
3.8.2 802.16协议栈
3.8.3 无线传输方式
3.8.4 MAC控制
3.8.5 帧结构
3.9 3G移动多媒体通信
3.9.1 移动通信的发展
3.9.2 3G体制种类
3.9.3 WCDMA技术
3.9.4 TD-SCDMA技术
3.9.5 CDMA2000技术
3.9.6 移动管理
3.9.7 3G的多媒体业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多媒体网络与传送协议
4.1 传统网络协议
4.1.1 协议的功能
4.1.2 传统协议的问题
4.2 IPv6协议
4.2.1 IPv6协议
4.2.2 数据报格式
4.2.3 IPv6对多媒体的支持
4.3 网络层服务质量
4.3.1 提高服务质量的技术
4.3.2 综合服务
4.3.3 差别服务
4.3.4 标签交换和MPLS
4.3.5 服务质量问题的讨论
4.4 资源预留协议
4.4.1 RSVP基础
4.4.2 RSVP预留方式
4.5 IP多播协议
4.5.1 广播与多播的概念
4.5.2 广播路由选择
4.5.3 多播路由选择
4.5.4 IP多播及其协议
4.5.5 IP多播编程
4.6 实时传送协议
4.6.1 RTP
4.6.2 RTCP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分布多媒体应用及协议
5.1 多媒体应用
5.1.1 多媒体应用的发展
5.1.2 多媒体应用的类型
5.1.3 ITU应用
5.1.4 MPEG应用
5.2 应用级成帧
5.2.1 ALF的概念
5.2.2 ALF与RTP
5.3 Internet上的实时语音通信应用
5.3.1 IP尽力服务的问题
5.3.2 平滑抖动和时延限制
5.3.3 数据包丢失处理
5.3.4 VoIP
5.4 流媒体
5.4.1 流媒体的概念
5.4.2 流媒体服务结构
5.4.3 实时流协议
5.4.4 流媒体技术实例
5.5 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H.323
5.5.1 H.323的基本概念
5.5.2 系统组成
5.5.3 终端构成
5.5.4 呼叫过程
5.6 会话发起协议
5.6.1 SIP的基本概念
5.6.2 SIP的组成
5.6.3 SIP的会话过程
5.6.4 SIP的报文格式
5.6.5 SIP与H.323比较
5.7 多媒体会议系统
5.7.1 什么是多媒体会议系统
5.7.2 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结构
5.7.3 多点控制单元
5.7.4 会议系统的数据应用
5.7.5 会议控制
5.8 交互电视与视频点播
5.8.1 交互式视频服务的概念
5.8.2 纯视频点播与准视频点播
5.8.3 视频服务与管理
5.8.4 机顶盒
5.8.5 传送网络
5.8.6 视频服务器
5.8.7 一种视频点播系统实例
5.9 P2P视频服务
5.9.1 P2P概述
5.9.2 P2P系统框架
5.9.3 基于P2P的视频传输方式
5.9.4 典型P2P视频直播系统和软件实例
5.10 多媒体内容分发
5.10.1 什么是CDN
5.10.2 CDN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多媒体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
6.1 多媒体传输与压缩编码基础
6.1.1 多媒体传输对压缩编码的需求
6.1.2 多媒体压缩基础
6.1.3 变换压缩编码
6.1.4 无损编码方法
6.2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6.2.1 图像传输对编码的需求
6.2.2 JPEG图像压缩标准
6.2.3 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
6.2.4 基于对象的编码方法
6.3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6.3.1 视频传输对编码的要求
6.3.2 H.261编码标准
6.3.3 H.263系列编码标准
6.3.4 MPEG-1编码标准
6.3.5 MPEG-2编码标准
6.3.6 MPEG-4编码标准
6.3.7 H.264/MPEG-4AVC编码标准
6.3.8 可伸缩视频编码
6.4 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6.4.1 音频传输对编码的要求
6.4.2 G系列音频编码
6.4.3 MPEG系列音频编码
6.5 实时媒体流的差错控制技术
6.5.1 实时媒体流的差错控制技术基础
6.5.2 基于编码端的差错恢复编码技术
6.5.3 基于解码端的差错隐藏技术
6.5.4 基于编解码端交互的差错控制技术
6.5.5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
6.5.6 基于内容的差错控制技术
6.6 视频编码传输中的控制技术
6.6.1 编码速率控制技术
6.6.2 计算复杂度控制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同步
7.1 多媒体同步的概念
7.1.1 什么是多媒体同步
7.1.2 同步关系
7.2 媒体间与媒体内同步
7.2.1 媒体间和媒体内的同步概念
7.2.2 时基逻辑数据单元
7.2.3 时基逻辑数据单元实例
7.3 自然与合成同步
7.3.1 自然同步
7.3.2 合成同步
7.4 分层的同步系统结构
7.4.1 分层的同步机制
7.4.2 网络环境下的同步控制
7.5 时间与同步
7.5.1 时间性
7.5.2 相对时间与绝对时间
7.5.3 时间抽象表示
7.6 同步模型及其表示
7.6.1 基于时间段的同步模型
7.6.2 基于图形的同步模型
7.6.3 基于脚本的同步模型
7.6.4 同步中的交互描述
7.7 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7.7.1 什么是SMIL
7.7.2 SMIL基本标记
7.7.3 多媒体片段的顺序和并行组织
7.7.4 时间控制
7.7.5 空间布局
7.7.6 链接
7.7.7 动画描述
7.7.8 转场效果
7.8 同步中的其他问题
7.8.1 同步容忍度
7.8.2 系统支持的有关问题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附录A 英文缩写对照
参考文献
李国辉博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长期从事多媒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工程、通信网络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军队、省部委、863、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十多项科研项目。获得过两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多次二等奖。主讲“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等课程,先后出版过多部专著和教材。
我们处于数字信息汇聚的网络时代,数字信息汇聚产生了多媒体,多媒体与通信网络结合产生了交叉的技术领域——多媒体通信网络。《多媒体通信网络》一书的特点是:问题引导技术,讲清楚来龙去脉,围绕通信网络协议及其技术如何有效支持连续多媒体的传送构建全书的内容,注重概念和原理的阐述,同时力求反映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多媒体通信网络》分为7章。第1章给出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全书的概貌;第2章从网络多媒体应用出发,得出分布多媒体应用对通信网络的性能需求;第3章介绍各种通信子网技术如何支持多媒体通信;第4章介绍通信网络高层协议中如何支持多媒体传送的问题,包括网络层和传送层的多媒体通信协议及其QoS机制;第5章介绍分布多媒体应用系统及其协议;第6章介绍多媒体压缩编码原理及其传输技术;第7章是多媒体同步的概念和模型。
《多媒体通信网络》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用于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和计算机类各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教学;也可供从事通信和网络工程、流媒体、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Web应用、数字媒体处理系统和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人员学习参考。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