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的欢乐与哀伤
作者:汤学智 著
出版: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4
页数:350
定价:49.00 元
ISBN-13:9787811065374
ISBN-10:7811065371
去豆瓣看看 序篇 视角与背景
一 视角:文学生命论
(一)为什么选择生命视角
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对文学的心悟,一是对探索的渴望。
(二)我的生命观
在我的观念中,生命理论有五个关键词。图示如下:←基因←→生命←→生态→/全息/三螺旋。
(三)文学生命理论概说
生命之根——缘自人的情智本性。
生命之本——生命的原生本体,文学运程中的“一”。
生命之树——有创作和理论批评两大主干,二者又各有自己的生命系统,连体互动,生生不息。
生命之魂——文学之“主”,生成于创生母体与异质生命交媾合和的神会灵动之中,内凝精气神,外彰艺术美。
生态之场——文学生存的有效环境,包括内生态和外生态。
二 背景:“文革”与文学的危机
(一)从“早春”到“深秋”
新中国文学,从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到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曾出现初步繁荣;自1957年“反右”斗争起,“左”的错误愈演愈烈,加之1963、1964年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错误批示,到“文革”前夕已是百花凋零。
(二)窒息的年代
“文革”初期,江青一伙抓住文艺,以售其奸:先是炮制“黑线专政论”,开展“大批判”,制造反革命舆论;进而对人民文艺家进行政治迫害,欲图从肉体上消灭之;不能消灭者,则实行“全面专政”,从而封杀了文学的正常生命。
(三)厄运难逃
1972、1975年,毛泽东两次对文艺工作提出批评。周恩来抓住时机力促文艺复苏,同期,一些艺术家创作出《创业》等一批反映人民心声之作;围绕这些作品展开一场艰巨的斗争,终因“反击右倾翻案风”和邓小平再次下台而告失败。
(四)严冬中的“地火”
在“文革”残酷文化专制的“严冬”中,“地下文学”应运而生,包括知青文学、老一代作家文学和民众口头文学,但仍遭“四人帮”无情围剿。文学陷于无法摆脱的窒息性危机。
上篇 复苏与深化(1978-1983)
三 生命的呐喊
(一)呐喊之一:“为文艺正名”
这是新时期文学生命的第一声呐喊。其结果,在经历一场剧烈辩论后,重新调整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一“调整”,使文学从外部关系上摆脱了仅仅作为政治附庸和工具的“从属”地位,为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独立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呐喊之二:“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呼唤,同样伴随着一场激烈的理论论争。这一命题的确立,为进一步从主体方面推动文学的发展,探讨文学的内在本质和特殊规律,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呐喊之三:“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这是新时期文学发出的另一声呐喊。它从理论上冲破“本质真实观”的束缚,促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与发展。
四 现实主义的复苏与亢奋
(一)复苏时分:聚焦“文革”
复苏期的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它聚焦于“文革”,由战歌、颂歌、悲歌、理想之歌,组成一部悲壮、雄浑、激昂的交响曲,形成独具的特色。
……
中篇 裂变与多元(1984-1989)
下篇 危机与调整(1990-1999)
终篇 未来的呼唤
附篇 相关链接
汤学智,男,1942年生,河北南皮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研究生院文学系秘书,文学研究所科研处长,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等职。文学理论专业,主攻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思潮。在长期追踪、考察中,感悟文学的基因、要素、结构、功能、系统、衍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生命理论,并借以反观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思潮,以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讨中国文学科学发展之路。主要成果有:专著《新时期文学热门话题》(1997初版,1998修订版)、《中国90年代文学概观》(1999)、《生命的环链——新时期文学流程透视》(2003)等;主编(合作)丛书《新世纪文丛》(1991初版,1998修订版)、《开卷丛书》(1994)、《20世纪巨人随笔》(1995)、《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分类文库》(1996)等;代表论文《文学研究的生命视角》、《从生命视角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未来》、《大众文学与文学生命链》、《影响未来的历史性变革——新时期文学深层透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学的困境与前景》、《文学理论发展的十个问题》、《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等。另有编著、编选多种。
文学有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具有二重基因:生成基因和本体基因。前者孕育于人性深处,归结为创生母体的情智本性:后者源自文学生命自身。归结为后天凝成的审美本性。由此可知:文学只有与人性进化与提升取同一方向,并守持与强化审美本性,才能健康发展,才有美好前途。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