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集刊(套装全4册)
作者:陶孟和 等编
出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12
丛书: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页数:2424
定价:2000.00 元
ISBN-13:9787501337774
ISBN-10:7501337772
去豆瓣看看 第一册
第一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
第二期(民国二十二年五月)
第二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
第二期(民国二十三年五月)
第二册
第三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四年五月)
第二期(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
第四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五年五月)
第五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六年三月)
第三册
第五卷
第二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
第六卷
第一期(民国二十八年六月)
第二期(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
第四册
第七卷
第一期(民国三十三年六月)
第二期(民国三十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一期(民国三十八年一月)
陶孟和,原名履恭。社会学家。祖籍浙江绍兴,1887年11月5日生于天津。他从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0年4月,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未及会议召开,因病于17日去世。
陶孟和的父亲陶仲明是一位塾师,他幼时随父在近代教育家严修创办的家塾中就读。这所家塾半日读四书五经,半日读西学。西学由张伯苓执教,课程有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1904年严氏家塾改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陶孟和成绩优异,旋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留学,1906-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当时,他对中外地理特别感到兴趣,曾和同学杨文洵搜集大量资料,编译《中外地理大全》一书,共两卷,上卷为中国之部,下卷为外国之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在10年中再版7次。
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陶孟和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
汤象龙,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6岁考上清华大学,他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他不知疲倦地阅读史书史料,从中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无不受其影响,从而立下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志愿。1929年他毕业留校当研究生,其时年仅21岁。他选定"鸦片战争的经济背景"作为研究课题,一年后写出了《道光时期的银贵问题》。这篇论文用丰富的史料论证了道光时期外国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是导致清政府严禁鸦片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外国侵略者为维护其既得经济利益,不惜诉诸武力,因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在当时是学术上的一大创见,也是我国第一篇从经济角度研究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专题论文。
汤象龙教授于1930年7月离开清华大学,应聘到北平社会调查所,继续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两年后担任该所经济史组组长,任务是主持全组研究工作和主持选抄整理清政府财政经济档案工作,并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梁方仲(1908-1970)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经济史专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广州,生于北京。
梁方仲于192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继而转学西洋文学系、经济系,于1930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并考取该大学研究生,1933年冬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梁方仲早在1934年便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生涯。是年5月20日,他与吴晗,汤象龙等人在北平成立“史学研究会”。该会在天津《益世报》、南京《中央日报》开辟《史学》副刊园地,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不久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梁方仲是《史学》副刊和《集刊》的积极撰稿人,曾一度任《集刊》主编,组织和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史学术论文,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集刊》,梁方仲便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民国时期,中国处在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蜕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内忧外患叠起。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与旧、中与西、自由与专制、激进与保守、发展与停滞、侵略与反侵略,各种社会潮流在此期间汇聚碰撞,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特殊历史景观。仅从文化角度考察,一方面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整理继承和批判扬弃,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又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翻译介绍与传播,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且直接导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巨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