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学院学术文库: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
作者:姚永超 著
出版: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0.5
页数:288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801657381
ISBN-10:7801657381
去豆瓣看看 序一
序二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港口空间的概念及研究的界定
第一节 港口空间: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单位
第二节 港口空间问题研究的理论、对象和内容思考
第三节 有关近代东北港口的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节 基本资料和篇章结构说明
第二章 开埠通商与新“东北”宏观区域的塑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东北港口空间构建的关系
第二节 东北港口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
第三节 近代港口空间扩张和“东北”的整合认同
第四节 小结:东北从自然空间到港口空间的转变
第三章 东北三港结构和特征演化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近代东北三港地域组合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东北三港贸易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港埠在近代东北城市体系中的综合地位
第四节 小结:组合与差异——近代东北三港的结构和特征
第四章 东北三港制度运作差异及其绩效比较
第一节 国际势力交错下的各港口的无序竞争
第二节 物流制度变革与港口绩效增长
第三节 港口贸易特征形成的内在商业组织制度
第四节 金融货币制度对港埠贸易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习惯与制度——港口盛衰维系的内源因素
第五章 商务自治变化及其对港市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商人移民、组织与营口商业的强弱
第二节 大连的中日商人组织与其活动
第三节 行政化和商务自治并行进程下的安东
第四节 小结:自治与控制——港市活力的创造及其迷途
第六章 各港口一腹地间的互动构建与经济变迁
第一节 营口港与辽西地区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大连港与东北中部城镇经济带的形成
第三节 安东与东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发展与阻碍——港口与腹地互动的多维层面
第七章 结论:近代东北港口空间特性的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姚永超,男,1979年生,山东成武人,现为上海海关学院基础部讲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2007年研究生期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中国海关史、中国近现代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林》、《社会科学辑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了《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编写。
东北港口空间是指近代以来参与外向型贸易、吸收和扩散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经济区域,但它又是一个在日俄争霸、移民大开发等复杂历史背景交织下逐渐演化的过程,国家、企业和商人等构建行为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导致了各港口发展绩效的相异。
《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选取营口、大连和安东(今丹东)三港为考察的具体个案,系统地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满铁”调查报告、有关市县的地方志和文史回忆录等原始资料,运用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首次对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问题作了全面的事实重建和逻辑论证,结论归纳了关于港口空间构建的地域模式和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