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史要
作者:陶一桃,鲁志国 主编
出版:商务印书馆 2010.9
丛书: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
页数:645
定价:74.00 元
ISBN-13:9787100072236
ISBN-10:7100072239
去豆瓣看看 新版序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前言必由之路
第一篇 深圳经济特区史
第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期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开放前夜的深圳
第二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发展规划
第三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奠基时期(1980—1985)
第一节 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遭遇挫折
第四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一(1986—1995)
第一节 前期开拓(1986—1990)
第二节 经历曲折(1991—1992)
第三节 提高发展(1993—1995)
第五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二(1996—2000)
第一节 “二次创业”的提出
第二节 走向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节 国退民进
第六章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时期(2001—2009)
第一节 深圳经济发展
第二节 2001—2003年的低迷与调适
第三节 2004—2009年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实施
第四节 寻找新定位
第五节 回归政务本源——关注民生问题
第七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
第二篇 珠海经济特区史
第八章 创办珠海经济特区的独特时空背景
第一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及自然、人文简况
第二节 孕育特区的独特历史:从偏远的社会末端到开放的前沿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的条件
第九章 珠海试办特区的初期:谨慎探索和艰难突破
第一节 试办出口基地与升级为珠海市
第二节 试办特区后的初步探索
第十章 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初期对发展综合性经济特区的摸索阶段(1980—1983)
第二节 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1984—1990)
第三节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超前发展(1991—2000)
第四节 重新补足工业化,经济成就与挑战(2001—2009)
第十一章 珠海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未来:危机与机遇并存下的发展
第三篇 汕头经济特区史
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汕头
第一节 汕头人文地理概况
第二节 近代汕头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1979——1984)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诞生
第二节 龙湖出口加工区
第三节 突破出口加工区的局限
第十四章 汕头经济特区快速发展(1985—1995)
第一节 特区范围的两次调整
第二节 综合性经济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十五章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遭遇挫折(1996—2000)
第一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遭遇信用危机
第十六章 艰难中奋起、再创优势阶段(2001—2009)
第一节 重建信用、重塑形象
第二节 经济复苏
第三节 新的发展机遇
第十七章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第四篇 厦门经济特区史
第十八章 厦门经济特区概览
第一节 厦门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厦门的人口和行政区划
第十九章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厦门:1980年以前
第一节 厦门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起点
第二十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建设:1981—1990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历程
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初步崛起
第二十一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1991—2000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崛起
第二十二章 进入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2001年以后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
第五篇 海南经济特区史
第六篇 上海浦东新区史
第七篇 天津滨海新区史
第八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史
附录
后记
陶一桃,1958年4月生于哈尔滨,1987年考取上海财经大学[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学者寄窗生,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调入深圳大学曾任深圳大学经济系主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委书记、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职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深圳市妇联第三届执委;深圳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社会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主任;2000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
鲁志国,男,浙江舟山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为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委员,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经济学会理事。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投资环境分析(研究生),获得深圳大学首届和第二届本科优秀课堂教学一等奖。长期致力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专著及合作完成学术著作(教材)10部,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新华网全文转载或索引。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深圳市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纵向科研课题6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多项。
新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要》是由《中国经济特区史论》改写而成的,而编写《中国经济特区史论》(以下简称《史论》)的想法则在七年前就有了。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普遍确立,作为特殊政策产物的经济特区在很好地完成了她的最初使命——充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的同时,其自身功能和在转型社会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制度变迁的体制上的突破口,她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发轫与演进的轨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尝试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已经不再单纯地发挥着当初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的功能了,她除了作为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还作为一个深远的精神力量,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觉醒,还将承载着更深刻的制度变革使命,并将在中国社会真正完成市场经济体系的营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