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维的转向:从实体到过程
作者:张香兰 (作者)
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10
页数:184
定价:25.00 元
ISBN-13:9787209046039
ISBN-10:7209046038
去豆瓣看看 序言
导论 现代教育改革是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实体思维到过程思维:现代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向
三、过程视野中的教育图景
第一章 实体思维中的现代教育图景——科学化
一、何谓实体与实体思维
(一) 实体
(二) 实体思维
二、实体思维促成的现代科学概念系统
(一) “简单位置”概念
(二) 实体与属性的范畴
(三) 物性世界观
(四) 机械论世界观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化图景之一——教育思想史的考察
(一) 教育科学品性的发端
(二) 教育科学地位的确立
(三) 教育科学品性的极度张扬
四、现代教育的科学化图景之二——教育形态学的考察
(一) 现代教育中的“唯物”倾向
(二) 现代教育中的秩序法则
(三) 现代教育中的机械论
第二章 过程思想:超越现代教育的一个理论选择
一、“过程”理解: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分析
(一) 过程原理
(二) 创造性原理
(三) 关系原理
(四) 过程哲学的有机体思想
二、从现代实体论走向过程思想
(一) 从现代世界观到过程世界观
(二) 从现代实体人学观到过程人学观
(三) 从现代知识论到过程知识论
三、过程世界观:教育可选择的一个思想背景
(一) 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二) 过程世界观:教育的一个新选择
第三章 过程思维中的教育存在论
一、重新思考教育存在
二、过程思想与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一) 教育的工具性是其存在的基础
(二) 教育或学习是人类的本性需要
(三) 教育自身也是其存在的根据
三、过程思维中的教育存在样态
(一) 教育以“过程”形态存在
(二) 教育以关系形态存在
第四章 过程思维中的“教育”诠释
一、过程视野中的教育之义
(一) 教育不可定义
(二) 过程视野中教育的理解
二、教育特性的“过程”式阐释
(一) 教育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二) 教育的不确定性和尝试性
(三) 教育的情境性和经验性
(四) 教育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五) 教育的有机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五章 过程思维中的教育目的论
一、实体教育目的论的谬误
二、过程视域中的教育目的取向:超越知识,生成智慧
(一) 知识与智慧
(二) 追求智慧是人类的本性
(三) 从智慧降格为知识成为西方教育目的论的传统
(四) 回归本真的教育目的:超越知识,生成智慧
第六章 过程思维中的教育过程
一、智慧与生成
(一) 个体智慧生成的原理
(二) 平衡:教育生成智慧的唯一选择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育节奏
(一) 合生与经验的生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 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观
三、自由与纪律的平衡
(一) 过程哲学的自由观
(二) 自由与限制的平衡
四、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一) 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
(二) 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同
第七章 过程思维中的课程观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和谐
二、从实体课程观到过程课程观
(一) 现代实体课程观
(二) 过程哲学观照下的课程观
三、过程视野中课程设计的思维方式
(一) 突出课程的过程思维,保持教育的活力,以问题而非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
(二) 凸显课程的关系思维,超越学科限制,以生活为主题整体架构课程
(三) 强调具体思维,克服课程评价中“具体性误置的谬误”,转变课程设计主体
结束语 走向教育新思维
一、过程性思维:教育思维的基本趋向
二、关系性思维:教育思维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张香兰,1969年生,山东金乡人,教育学博士。学士、硕士、博士阶段就读丁山东师范大学,现任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已主持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和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各一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一项。曾获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项。
《现代教育思维的转向:从实体到过程》以影响教育改革的“阿基米德点”——教育的思维方式为切人点,在全面审视现代教育“科学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教育即是实体思维方式下的教育,提出“变革现代教育也即变革实体思维”的命题。《现代教育思维的转向:从实体到过程》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