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当代气候学研究的特点及现状
1.1.1 气候系统的组成及演化
1.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1.1.3 全球变化的科学问题及主要研究手段
1.2 气候模式发展现状
1.3 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1.3.1 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1.3 .2 陆面过程的气候效应研究
1.4 东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变化
1.4 .1 东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
1.4 .2 东亚生存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2章 区域气候模式(RegCM)简介及性能检验
2.1 引言
2.2 区域气候模式简介
2.2.1 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简介
2.2.2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简介
2.3 RegCM2模拟性能检验
2.3.1 降水季节变化的模拟
2.3.2 环流形势的模拟
2.3 .3 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季节初始场的敏感性
2.3 .4 不同侧边界嵌套方案的模拟差异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湍流动能闭合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模式和试验方案
3.3 湍流动能闭合(方法及一维试验)
3.4 利用1991年月气候场资料进行的初步气候试验
3.5 利用1998年夏季逐日资料进行的机理分析
3.5 .1 1998年夏季的降水与形势场模拟
3.5 .2 边界层量的模拟
3.5 .3 地表通量的模拟
3.6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
4.1 引言
4.2 冬春高原积雪与春夏中国降水的诊断分析
4.3 数值试验的模式、方案及资料-
4.4 模拟结果
4.4 .1 CN模拟结果
4.4 .2 积雪增减及环境场改变对降水模拟的影响
4.4 .3 积雪增减及环境场改变对形势场模拟的影响
4.5 机理分析
4.5 .1 DL试验对地气系统影响的机理
4.5 .2 CL、DL2与DL试验结果差异的原因
4.6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土壤温、湿扰动的气候响应
5.1 引言
5.2 模式、方案及资料
5.3 模拟结果
5.3 .1 土壤温、湿状况改变对降水模拟的影响
5.3 .2 土壤温、湿扰动的持续性
5.3 .3 土壤温、湿扰动对环流形势的影响
5.4 机理分析
5.4 .1 土壤温、湿扰动对地气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5.4 .2 土壤温、湿扰动对水分平衡的影响
5.4 .3 土壤温、湿扰动影响降水的机理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6.1 引言
6.2 模式、方案及资料
6.3 模拟结果
6.3 .1 下垫面植被改变对降水模拟的影响
6.3 .2 下垫面植被改变对环流形势的影响
6.4 机理分析
6.4 .1 植被变化对地气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6.4 .2 植被变化对地气系统水分平衡的影响
6.4 .3 不同试验对降水及环流影响差异的原因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温变化对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海温对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变化影响的诊断分析
7.2 .1 资料和方法
7.2 .2 同期海温对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变化的影响
7.3 南海和北印度洋海温对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7.3 .1 试验方案
7.3 .2 试验结果
7.4 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7.4 .1 试验方案设计
7.4 .2 结果分析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
8.1 引言
8.2 模式及地球轨道计算方案
8.3 模拟结果
8.3 .1 降水
8.3 .2 大气温、湿状况及环流
8.3 .3 地表水、热平衡
8.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工业化进程对东亚区域气候的影响
9.1 引言
9.2 模式及试验方案
9.3 模拟结果
9.3 .1 地表温度及气温
9.3 .2 降水
9.3 .3 大气环流及湿度状况
9.3 .4 积雪和土壤水含量
9.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全新世东亚季风气候的模拟研究
10.1 引言
10.2 模式及试验方案
10.3 模拟结果
10.3 .1 地表温度及气温
10.3 .2 降水(P)及有效降水(P-E)
10.3 .3 大气环流及湿度
10.3 .4 积雪和土壤水含量
10.4 机理分析
10.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区域气候模式对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的模拟研究
11.1 引言
11.2 模式及试验方案
11.3 模拟结果
11.3 .1 地表温度(Tg)及气温(T2)
11.3 .2 降水(P)及有效降水(P-E)
11.3 .3 大气湿度及环流形势
11.3 .4 积雪和土壤水含量
11.4 机理分析
11.4 .1 各组试验的地表能量收支变化
11.4 .2 各组试验的大气水汽输送状况的变化
11.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