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研究
作者:王晓琨,张文静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6
定价:66.00 元
ISBN-13:9787516109625
ISBN-10:7516109622
去豆瓣看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地域的界定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地域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简史
一 阴山岩画的发现
二 研究简史
第三节 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分区与分类
第一节 大青山北部低山丘陵地带
一 东部
二 中部
三 西部
第二节 色尔腾山
一 东段
二 中段
三 西段
第三节 狼山
一 东段
二 中段
三 西段
第三章 区域分布特征与主要类型分布变化规律
第一节 阴山岩画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生业模式
一 大青山北部低山丘陵地带
二 色尔腾山
三 狼山
第二节 阴山主要岩画类型的分布变化规律
一 主要类型的分布特点
二 主要类型的分布变化规律
第四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人面像岩画
一 人面像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人面像岩画的年代探讨
第二节 符号岩画
一 符号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符号岩画的年代探讨
第三节 人物岩画
一 人物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人物岩画的年代探讨
第四节 车辆岩画
一 车辆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车辆岩画的年代探讨
第五节 狩猎岩画
一 狩猎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狩猎岩画的年代探讨
第六节 动物岩画
一 部分动物岩画的类型学分析
二 动物岩画的年代探讨
……
第五章 与国内其他地区岩画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王晓琨,1973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奈曼旗。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历史学学士);1997-2005年,供职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历史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教研室任教。1995年起至今,参与考古发掘3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学术兴趣涉及美术考古、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等。
张文静,197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贸易系(经济学学士);,1998-2002年,就职于内蒙古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市场处;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法学硕士);200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开始研究中国北方岩画。2009年9月-1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鹿谷岩画中心交流访问。2011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岩画研究。
岩画作为史前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已成为再现人类历史与思想历程的一种直接依据。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阴山岩画被大量发现。《阴山岩画研究》收集了阴山地区可以作为研究材料的2842幅岩画,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总结出各区域的岩画分布特点和主要岩画类型的分布变化规律,并尝试进行分期研究和年代探讨。同时,将阴山岩画放在中国岩画的整体框架内加以分析,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阴山岩画的总体特征和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阴山岩画类型分布和年代序列的基本框架。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