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cois-MarieArouct)。是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的代言人,是讽刺作家,也是思想家。
在路易大帝学校时,伏尔泰受到古典文学与自由思想的洗礼,致使他日后成为剧作家与白山思想家的精神开始萌芽。1726年,伏尔泰留居英国,在那里,他发现了英国的议会制及言沦自由,更让他决定要以写作来反对法国政府的专制。虽然他一牛因为思想和占论与当时的政治情境不合而小停地逃亡,但他一直坚持传播新的理念,矢志争取自由及人权,驳斥不公正与不宽容的社会偏见。
伏尔泰除了写散文,也写优美的诗,更擅长写悲剧和史诗;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尝试各种文体的创作,每·样都为他赢得了掌声和高度认同。其中最有名、影响力也最久远的就是他的哲学性小说。
《康迪德》就是这样一部含有隐喻的忻学性小说。主角是纯真的青年康迪德。他原本相信:“最好的世界都处十最佳的状态。”然而当他度过坎坷又艰辛的大半生之后,他说:“我们必须在自己的田园里耕种。”人牛的苦难是比欢乐多,伏尔泰反对乐观主义,但他也不是厌世主义,他积极而诚恳地告诉人们,惟有凭着自己的双于努力,才能为自己创造幸福快乐。
贝儿泰勒(NicolettaBertelle),1966年出生十意大利,贝儿泰勒的画风淡雅可爱,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伏尔泰在《迪德》中埋藏许多他个人所要鞭笞的观点,以许多角色和复杂的剧情构筑,可以看出他以极大的企图写出《康迪德》这部小说。不过,绘者贝儿泰勒却给我们一个简单而愉悦的视觉体验。
贝儿泰勒试图将重点放在康迪德的爱情上,所以她所描绘的风格柔美温纯,给人童活里公主与王子终将过上幸福日子的期盼。事实上,“务实的工作”与“坚毅的爱情”本来就是伏尔泰娓娓道来的最后注解,不管中间的过程多么艰辛挫折。
贝儿泰勒充分运用水彩的特性,水纸交融,让颜色自由地在纸上流淌,而没有生硬的框线。每幅画都有丰要色调统领,呈现了同色系配置的强烈效果。而水彩晕染的效果,给人一种饱含水汽的新鲜味,仿佛晨曦初破时云雾朦胧的美感。在这样清新的画面里咀嚼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定有一番不同的体会。
管家琪,1960年生,祖籍江苏盐城,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民生报记者,现为专职作家,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已出版童话、少年小说等逾四十册;翻译及改写的作品也逾五十册,部分作品曾被译成英文、日文及德文。曾获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儿童文学创作奖等十余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