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北洋军阀的覆灭国民革命
第一节 皖系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
一、皖系军阀的统治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五四爱国运动
第二节 直系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直系军阀的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第三节 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孙中山的转变与中国国民党的改组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复苏
第四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军阀势力的演变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三、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
第五节 国民革命的高涨
一、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三、北伐战争
第六节 国民革命的转折
一、国民革命局部受挫
二、国共合作的破裂
三、中华民国政权的更迭
第二章 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
第一节 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国民党实现全国“统一”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第二节 中间派别的产生及其政治主张
一、第三党
二、改组派
三、人权派
四、乡村建设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重整旗鼓
二、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强化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
一、日本武装入侵东北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四、局部抗战的再度夭折
第五节 工农武装革命的深入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一、中华苏维埃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巩固
二、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六节 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华北事变与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南京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初步调整
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全民族抗战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扣国抗战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二、中国军队的战略防御
第二节 武汉失守后的中国抗战
一、抗战相持局面的出现
二、国统区的社会经济
三、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分化
四、蒋介石集团的继续抵抗和限共政策
五、敌后抗战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 中国抗战的胜利
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
二、中国战场的反攻作战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转折
四、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斗争
一、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建国主张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第二节 国内战争的全面爆发
一、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全面内战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
第三节 国统区的全面社会危机
一、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宪政
二、国统区殖民地化的加深
三、国统区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一、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
二,中国共产党夺取全面胜利的纲领
三、国共战略总决战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五章 文化、教育与科学
第一节 1919-1927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
一、报刊的大量出版
二、广播与电影事业的兴起
三、文学的蓬勃发展
四、教育的多样化
五、科技与学术研究
第二节 1927-1937年间的文化教育和科学
一、新闻和出版
二、文学
三、教育
四、科技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1937-1945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
一、新闻出版
二、文学艺术
三、教育
四、科学研究
第四节 1945一1949年间的文化与教育
一、新闻
二、文学艺术
三、教育
第一节 皖系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
一、皖系军阀的统治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五四爱国运动
第二节 直系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直系军阀的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第三节 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孙中山的转变与中国国民党的改组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复苏
第四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军阀势力的演变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三、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
第五节 国民革命的高涨
一、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三、北伐战争
第六节 国民革命的转折
一、国民革命局部受挫
二、国共合作的破裂
三、中华民国政权的更迭
第二章 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
第一节 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国民党实现全国“统一”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第二节 中间派别的产生及其政治主张
一、第三党
二、改组派
三、人权派
四、乡村建设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重整旗鼓
二、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强化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
一、日本武装入侵东北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四、局部抗战的再度夭折
第五节 工农武装革命的深入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一、中华苏维埃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巩固
二、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六节 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华北事变与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南京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初步调整
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全民族抗战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扣国抗战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二、中国军队的战略防御
第二节 武汉失守后的中国抗战
一、抗战相持局面的出现
二、国统区的社会经济
三、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分化
四、蒋介石集团的继续抵抗和限共政策
五、敌后抗战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 中国抗战的胜利
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
二、中国战场的反攻作战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转折
四、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斗争
一、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建国主张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第二节 国内战争的全面爆发
一、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全面内战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
第三节 国统区的全面社会危机
一、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宪政
二、国统区殖民地化的加深
三、国统区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一、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
二,中国共产党夺取全面胜利的纲领
三、国共战略总决战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五章 文化、教育与科学
第一节 1919-1927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
一、报刊的大量出版
二、广播与电影事业的兴起
三、文学的蓬勃发展
四、教育的多样化
五、科技与学术研究
第二节 1927-1937年间的文化教育和科学
一、新闻和出版
二、文学
三、教育
四、科技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1937-1945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
一、新闻出版
二、文学艺术
三、教育
四、科学研究
第四节 1945一1949年间的文化与教育
一、新闻
二、文学艺术
三、教育
张华腾,博士(博士生导师),1955年10月出生,研究方向: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研究,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晚清史、中华民国史、袁世凯与北洋集团研究、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等课程。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研究,主要研究辛亥革命史、袁世凯与北洋集团、北洋军阀史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曾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月刊》、《民国档案》、《历史档案》、《史林》、《历史教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袁世凯与近代名流》等专著,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科研成果曾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科联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主持完成《北洋集团兴衰研究》、《袁世凯与近代中国》等项目。
余方平学习工作简历:1948年出生于柞水药王乡,1964年毕业于柞水县初级中学,1968年毕业于镇安县高中后返乡劳动,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龙潭中学、营盘中学任教。1978年9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二中、柞水县教育局教研室、柞水县中学任教,1991年调入商洛师范专科学校至今。1988年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职称,1994年获副教授职称,2000年获教授职称。1993年担任商洛师专马列教研室(处级)副主任,1995年担任社会科学部(处级)主任。现任商洛师专政教系、历史系暨社会科学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余方平学习工作简历:1948年出生于柞水药王乡,1964年毕业于柞水县初级中学,1968年毕业于镇安县高中后返乡劳动,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龙潭中学、营盘中学任教。1978年9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二中、柞水县教育局教研室、柞水县中学任教,1991年调入商洛师范专科学校至今。1988年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职称,1994年获副教授职称,2000年获教授职称。1993年担任商洛师专马列教研室(处级)副主任,1995年担任社会科学部(处级)主任。现任商洛师专政教系、历史系暨社会科学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中国现代史》主要阐述自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中国现代史》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介绍,注意史论结合;力求完善中国现代史的框架体系,使之有别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注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许多问题作了更深入、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比价列表
暂无价格数据。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