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

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者为民居研究探寻课题,曾到过浙江东阳。那时普通话尚未普及,当地人听不懂作者的话,作者试着说了几句上海话,仍是不行。幸好有一位小学生找来了他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复员军人,在了解了作者的来意后,他领作者去了“卢宅”。他说:“东阳人的住房以‘十三间头’为典型。卢宅村就是由许多个十三间头组成的大住宅群,看了卢宅就可以了解东阳民居了。”卢宅村的一座座石牌坊和庄严的肃雍堂深深地震撼着作者。后来,又到离城很远的农村——白坦等地考察,一路看到的也是那多行并列、布满木雕、多退(东阳方言,即幢)十三问头组合的大住宅群。这哪像住宅,简直是雕刻艺术馆。更让作者直觉地感到这是一种颇富历史传承的成熟的居住建筑模式。
作者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做过“浙江民居”专题研究。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年代。作者将专题研究的目标锁定在为建筑设计找寻可供参考的手法上,用采风的方式,将调研所得形象地传达给建筑设计人士。民居研究从学术上讲,应是以建筑学为枢纽,与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民俗学、历史等相配合。作者自知掌握不好,所以有意避开大住宅,只学手法。就是这样,在最终成果中仍然容纳了东阳白坦村务本堂、水阁庄叶宅等大型住宅实例。明知会遭到批判,仍难割合,足见东阳民居之魅力。
王仲奋先生少年时曾操斧锯习艺,对传统民居很有感情。后来外出读书,参军革命。复员后,于工作中悉心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在古建保护及中式新建筑设计中做出成绩。众所周知的北京地坛牌楼、首都机场高速路上的“国门”,都是他精心设计的成功之作。离休后,他又致力于东阳民居的研究,多次专程南下实地考察,踏遍整个浙江和赣东北、苏皖南部地区,寻访“东阳帮”的足迹,调查、测绘,访问长者和老工匠,查阅文献族谱等。历时数载,完成了一部民居研究巨著。该书从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建筑沿革、工匠技法及民俗风情出发,以传统风水、宜居环境、建筑美学为主线,以历史辩证的观点,系统介绍了东阳民居建筑,内容丰富,分析深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中国民居研究中颇为全面的杰作。
作者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做过“浙江民居”专题研究。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年代。作者将专题研究的目标锁定在为建筑设计找寻可供参考的手法上,用采风的方式,将调研所得形象地传达给建筑设计人士。民居研究从学术上讲,应是以建筑学为枢纽,与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民俗学、历史等相配合。作者自知掌握不好,所以有意避开大住宅,只学手法。就是这样,在最终成果中仍然容纳了东阳白坦村务本堂、水阁庄叶宅等大型住宅实例。明知会遭到批判,仍难割合,足见东阳民居之魅力。
王仲奋先生少年时曾操斧锯习艺,对传统民居很有感情。后来外出读书,参军革命。复员后,于工作中悉心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在古建保护及中式新建筑设计中做出成绩。众所周知的北京地坛牌楼、首都机场高速路上的“国门”,都是他精心设计的成功之作。离休后,他又致力于东阳民居的研究,多次专程南下实地考察,踏遍整个浙江和赣东北、苏皖南部地区,寻访“东阳帮”的足迹,调查、测绘,访问长者和老工匠,查阅文献族谱等。历时数载,完成了一部民居研究巨著。该书从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建筑沿革、工匠技法及民俗风情出发,以传统风水、宜居环境、建筑美学为主线,以历史辩证的观点,系统介绍了东阳民居建筑,内容丰富,分析深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中国民居研究中颇为全面的杰作。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