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十五讲
作者:衣俊卿 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
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页数:359
定价:35.00 元
ISBN-10:730108109X
ISBN-13:9787301081099 
去豆瓣看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第一讲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
  一  熟视无睹的“文化"
  二  中外学者视野中的文化
  三  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讲  文化的生成与功能
  一  植根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
  二  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的文化
  三  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
  四  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的文化
  第三讲  文化的构成与形态
  一  透视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
  二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  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
  第四讲  文化模式
  一  共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  历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讲  文化危机
  一  文化失范与文化冲突
  二  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第六讲  文化转型
  一  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二  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三  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
  第七讲  20世纪的文化焦虑
  一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
  二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在世纪的命运
  三  文化的焦虑:对文化危机的自发反抗
  四  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第八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视界
  一  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四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潮
  第九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一  意识形态批判
  二  技术理性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第十讲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二  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四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十一讲  中西视野中的传统中国文化
  一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二  中国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第十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一  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特征
  第十三讲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一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状况
  二  “文化热”与文化激进主义
  三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第十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
  一  表层文化启蒙与深层文化启蒙
  二  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三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讲  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一  全球化与文化整合
  二  中国的新文化精神
  衣俊卿 1958年1月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黑龙江省省委候补委员、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从事文化哲学研究,具体方向为:(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中,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探讨,即关于人自身的现代化的文化哲学探讨,在我国哲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先后发表了《实践派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文化批判》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并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文化哲学十五讲》讲述了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到各重社会活动和历史运动,都显示出明确无误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灭灭的历史,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离开活生生的文化,无论“人类”还是“历史”都会成为空洞的字眼。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