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的概念
三、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学概述
一、外界致病因素
二、机体内部因素
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机体稳态的紊乱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三、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潜伏期
二、前驱期
三、症状明显期
四、转归期
附 实验实训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细胞可逆性损伤
二、细胞死亡
第三节 组织的修复
一、再生
二、肉芽组织
三、创伤愈合
四、骨折愈合
五、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附 实验实训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 出血
一、类型
二、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梗死的病因和形成的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和类型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附 实验实训家兔空气栓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组织严重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二、肝功能障碍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器官功能障碍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附 实验实训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
炎症
发热
缺氧
休克
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