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代序)
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城市衣襟上的鲜花
将分散的“五指”握为“一拳”
直挂云帆济沧海
新概念“风暴”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上海世纪:领跑国内数字出版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阔步走在大路上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后世博”文化效应的样本
二、文化脊梁
锻铸文明
吹尽狂沙始见金
新宋学文献渊薮,天水朝词翰宝库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医药文献重大发现
上海学术界:梳理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史
文化脊梁
昭昭之明,赫赫之功
“更无一字不清真”
一部《辞海》,百年社会发展史
三、再现文化码头
上海向学习型城市迈进
欢乐,上海!
党心与民心所向
用先进文化滋养城市
文化,城市的活力和灵魂
《非常有戏》之“非常有戏”
擂起鼓来,中华儿女唱新歌
让梦想飞翔,让梦想成真
城市的期盼和盛典
一曲《长生殿》,绵绵无尽期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
四、一溪烟柳万丝垂
让书香飘向街区田野
上海学术理论界:从管理到服务
“舒心工程”真舒心
从小市民到大市民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也能唱大戏
不搞自家小杂院,力办社会大课堂
种桃种李种春风
不学礼,无以立
一溪烟柳万丝垂
文明礼仪:通向世界的自荐书
五、罗丹在上海“思想”
罗丹在上海“思想”
星河灿烂
上海演义文化“三国”
城市跳动的脉搏
燃起民族文化的火焰
民间工艺,向何发展
都市里的“村庄”
六、世纪同龄一朵云
世纪同龄一朵云
文化薪火的传播者
《咬文嚼字》:小刊物,大影响
教你怎样做人
涓涓不壅,终成江河
文化繁荣的追寻
昨夜好戏
读《重读近代史》有感
七、与孟子庄子“同游”
解读战国楚简
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
撩开“翁氏藏书”面纱
上海最早移民:4 000年前的豫东人
上海图书馆亮家底:善本碑帖喜煞人
甲骨:那远去的人,远去的事
中国第一私人档案
和孟子庄子“同游”
八、今日“三毛”也苦恼
中国艺术品市场:喜也?忧也?
青少年为何远离文学名著
今日“三毛”也苦恼
请爱惜我们的文字
昂贵的房租“挤”走浦东最大书城
老街的命运
韬奋纪念馆,寂寞候人来
图书:有钱人的家庭装饰?
圆明园泪
文学翻译,后继乏人
尊重文化
作品、作品、作品!
九、我拍的是文化
此心只为越剧有
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
宠辱不惊是薛范
周小燕的“婆婆妈妈”
入吴门又出吴门
人到云中海似杯
养吾浩然之气
僕本恨人
倾听钱学森
“我拍的是文化”
难得是淡定
十、向着阳光
哭申元
认识一个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
巴金:生命开花
谢晋:伟岸的大树
孙道临:向着阳光
消逝了,那一道独特的景致
十一、外一章
“0号首长”的酸甜苦辣
吃蟹成为沪上一道文化风景
历史孽债必须清算
超市遭遇尴尬
住院“滋味”录
上海节前即景:难
上海人大工作推进城市发展
三清山赏日落
21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