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是怎么“说事儿”的:一个栏目生存的传播学研究视角
作者:沈东 著
出版: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10
页数:220
定价:29.50 元
ISBN-13:9787811108637
ISBN-10:7811108631
去豆瓣看看 第1章 变化中的电视生产环境——问题界定及理论工具/1
第一节 变化中的电视生产环境/1
第二节 研究目标的确定/3
第三节 研究方法/6
第四节 综合的研究方法/20
第2章 文本——节目中的工人/24
第一节 修辞性结构——节目形态/24
第二节 脚本结构/32
第三节 句法结构/61
第四节 主题结构/65
第3章 节目生产者/73
第一节 记者/83
第二节 节目生产的直接组织者——栏目/143
第4章 外部影响力量/156
第一节 作为个体的观众与模糊的大众/j58
第二节 利益团体/163
第5章 结论/173
第一节 政策环境下嬗变的“工人”内涵/173
第二节 媒介环境:政治与市场的双重矛盾/182
附录/191
参考文献/202
后记/217
沈东,新闻学科班出身,继而转投传播学门庭。爱空想,也爱操刀实干。曾经,并且现在仍扮演的“劳工”角色,计有:电视撰稿人、记者、晚会执行导演、节目策划人。顶着中国传播学会会员的头衔,除发表学术论文之外,主要的工作则是“调查与研究”后分析数据、写报告。承传播学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和分析工具的通用性,所做过的项目从市场分析到科研论证,时不时能摆脱纯粹“传媒”或者“新闻”?畴的束缚。后遗症是,常常在给学生上课或独自发呆的时候,对“传播学”三字的界定,有点恍惚。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讲授传播学及新闻实务等课程。
《电视是怎么“说事儿”的:一个栏目生存的传播学研究视角》从内部全面详细地跟踪了一个“主流”电视节目的全部“日常工作”。这让读者得以了解,电视上那看似连贯的几十分钟的故事画面,是如何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被装配成型的。对局外人来说,电视制作看上去高深又专业;但对局内人来说,却是另一种痛苦的难产过程。《电视是怎么“说事儿”的:一个栏目生存的传播学研究视角》试图用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态度,去重新审视“可以很八卦”的一个个细节。电视习惯地是说别人的故事,但是当电视自己成为故事主角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同样的一套分析工具,去拆开“故事套故事”的毛线团。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