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理论
作者:党圣元 主编,党圣元,夏静 选编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
页数:312
定价:30.00 元
ISBN-13:9787500494034
ISBN-10:7500494033
去豆瓣看看 导读
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发展
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
文学史·文学史实践·文学史学--文学史元理论的三个层次
文学史的三维时间
作品链与活动史:对文学史观的重新审视
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
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
文学史有限论
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
从“民间”到“人民”--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论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
当代文学的发生、来源和话语空间
党圣元,男,汉族,陕西榆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学价值论》(合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与古为邻》《老庄评注》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夏静,女,汉族,上海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学。主要学术著作有:《礼乐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象”喻与中国古代文论》等多篇。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出现了转型性质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形态的文学史研究的良性互动,由此而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格局。问题意识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形成这种新格局的基本前提。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为多元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会中逐渐凸现文学史理论所应该具有的一般共性与地域特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也为差异互见的中西文学史理论的交流与融会提供了前提,因而全球化语境仍是影响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文学史理论发展和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史理论》精选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文学史理论研究的重要论文,以期为读者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基本轮廓和重要观提供若干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