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表
楔子
卷一 初九:潜龙勿用
他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古往今来,成王败寇。当下的齐僖公,便是喜欢以武力行霸道之人,召忽老弟的“君子之争”,恐怕难行于世。况且作为臣子,太在意自己的羽毛,甚至有道德的洁癖,恐怕于国于主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他明白,召忽容不下半点尘垢,在君子中有极高声望,但缺少识时之明和知时之行。在血淋淋的政局博弈中,仅凭道德高尚,往往是很难成功的。
黍离/2
非纠即白/11
鲁桓公之死/19
乱象/27
王子城父/35
公子出奔/46
惊变/52
卷二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齐桓公心头一怔,既然要防止勋臣坐大,为何还让国、高二氏——这两个齐国最强大的世家,拥有比原来更大的治权呢?之所以三分士乡,让国、高二氏各领其一,为的是使此制度可顺利推行。增扩二氏权力,他们将是此次变革的受益者,蛇无头不行,有他们压着,其他大夫便乱不起来。这样非但少了两个最大的反对者,而且多了两个最大的支持者。
公孙受戮/58
兄弟争立/65
乾时伏击/72
生臣死臣/79
庙堂问霸/90
庭燎取士/101
长勺之战/112
卷三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管仲心中有一盘收服中原诸国的棋局:首先是南方邻居鲁国,一旦收服鲁国,东部的曹、卫等国自然会屈服于齐;然后是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最后是平王东迁以来的强国——郑国。从近处着手。逐步致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征时本土被人攻击,以致首尾不应,而且被收服进同一阵营的邦国,又会成为下一目标的前哨和补给地。
千里之行/122
舍得/135
初霸/142
反复/151
再造文姜/160
卷四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仲父使齐国登临霸主之位,并不是靠兵戈征服,而是靠布仁义于天下。对付夷狄,也可如此,先以兵威临之。再以通商利之。夷狄之所以犯我。皆因无粟可饱,但普天之下,一地皆有一地之物产,我华夏粮粟布帛非其所有,但夷狄的肉惰裘革也是我们所无。各族融和,夷狄亦能富足安逸,如此民性便会逐变温良。亦无相侵之理。
……
卷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卷六 上九:亢龙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