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作者:林依标 著
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7
页数:258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211063093
ISBN-10:7211063092
去豆瓣看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2.1 意义
1.2.2 目标
1.3 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内容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调研方案与研究方法
1.4.1 调研方案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贡献与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被征地农民相关概念
2.1.2 土地征收相关概念
2.1.3 受偿意愿内涵与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2.2.1 土地征收补偿理论
2.2.2 多样性补偿方式理论
2.3 相关实证研究评述
2.3.1 征地补偿标准研究
2.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2.3.3 差异性补偿政策研究
2.3.4 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4 若干启示
3 征地补偿制度演变历程及实施成效
3.1 征地制度及补偿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3.1.1 资源交换时期
3.1.2 互惠性时期
3.1.3 矛盾突出时期
3.2 差异性征地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以福建省为例
3.2.1 补偿标准合理化
3.2.2 安置形式多样化
3.3 本章小结
4 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差异性的生成机理
4.1 被征地农民补偿现状
4.1.1 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
4.1.2 征地对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
4.1.3 被征地农民对今后生活的顾虑
4.1.4 补偿安置费分配的满意度情况
4.2 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影响因素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因素
4.3 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差异性的理论解释
……
5 农民被征地意原差异性分析
6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差异性分析
7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差异性分析
8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案例研究
9 结论与建议
林依标,福州人,曾为解放军某部炮兵侦察兵,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和研究二十余年,涉及土地行政法律、政策和土地市场经济等研究领域,著有《非权力行政方式与国土资源管理》(司法部课题、合作),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著有散文集一部。在新浪网开设“十八亿亩”土地管理专题博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地被政府征收,变成建设用地,产生大批的被征地农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被征地农民数量超出5000多万,且每年递增200万人。尤其是1998年以后征地补偿取消了“农转非”,不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农民得到的补偿无法维持长期生计,加上农民自身的生活技能比较欠缺,再就业能力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征地补偿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征地权行使范围过宽、征地补偿不合理、征地费用分配乱、补偿政策不透明、安置政策难落实等缺陷,造成农民失去农地后生活水平和长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大量的征地补偿上访问题。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存在“三权一性”的弊端,即被征地农民缺少对土地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定价权,缺乏差异性的补偿政策。目前征地补偿标准更多的是政府的单方面定价,农民无权直接参与讨价还价,制定标准时没有充分考虑作为产品出让方的农民出让意愿,忽视了农民受偿意愿的差异性,忽略了农地作为农民财产的本质属性,最终导致征地补偿问题突出、矛盾尖锐。更重要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失去了劳动的对象,原有的劳动技能也随之失效。在现有无法直接实现市场补偿的制度背景下,从农民角度进行农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探讨被征地农民补偿需求与社会许可的平衡,以期达到现阶段效率与公平统一,有利于科学制定征地补偿政策,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满意度,缓解目前存在的因征地补偿引起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