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张岱年1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4
英文提要/1
第1章 寻找新路/1
1.1 钱塘江边/1
1.2 不再走科举之路/5
1.3 “体素赢弱,性复忧郁”/7
1.4 忧患意识/8
1.5 编辑《教育世界》杂志/10
1.6 第一篇文章:《哲学辨惑》/12
1.7 独学的时代/13
1.8 从哲学转向文学/17
第2章 早期美学思想/19
2.1 美育思想/20
2.2 美的本质和文学的起源/27
2.3 天才和美的创造/30
2.4 古雅美/33
2.5 喜剧观/38
2.6 中国的天才作家/40
第3章 《红楼梦评论》/42
3.1 叔本华哲学与《红楼梦》的价值/43
3.2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44
3.3 《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47
3.4 批判旧“红学”,建设新红学/49
3.5 学术论文新文体的创造/51
3.6 《红楼梦评论》的不足之处/52
第4章 《静庵诗稿》与《人间词》/55
4.1 《静庵诗稿》/55
4.2 《人间词》/57
第5章 《人间词话》/66
5.1 《人间词话》的发表和版本/67
5.2 自编《人间词话》选/70
5.3 《人间词话》的结构/72
5.4 “境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75
5.5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涵义/78
5.6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82
5.7 “隔”与“不隔”/86
5.8 “自然”与“理想”/89
5.9 民族文化本位的观念/91
5.10 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创造的动力/98
5.11 以境界衡词/103
第6章 中国戏曲史研究/109
6.1 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拓荒者/109
6.2 中国戏曲史的发展线索/112
6.3 元杂剧的美学价值/114
第7章 从京都到上海/116
7.1 京都生活/116
7.2 从提倡西方哲学到“学无中西”/118
7.3 《壬癸集》与《颐和园词》/121
7.4 《二牖轩随录》/124
7.5 《东山杂记》/125
7.6 《丙辰日记》手稿/127
7.7 所谓“仓圣明智大学”/129
7.8 教子家书/134
7.9 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38
第8章 所谓“南书房行走”/145
8.1 皇命与恩宠/145
8.2 勾心斗角/148
第9章 与国内外学者的交往/155
9.1 与吴昌绶的交往/155
9.2 与沈曾植的交往/157
9.3 与张尔田的交往/163
9.4 与马衡的交往/167
9.5 与蒋汝藻的交往/172
9.6 与藤田丰八的交往/177
9.7 与内藤虎次郎的交往/180
9.8 与铃木虎雄的交往/182
9.9 与狩野直喜的交往/183
9.10 与神田信畅的交往/185
第10章 清华园中的教授生活/187
10.1 迁入清华园/187
10.2 国学院导师/190
10.3 生活情趣/193
10.4 教学风采/195
10.5 丧子之痛与挚友之绝/198
第11章 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204
11.1 《流沙坠简》/204
11.2 甲骨文、金文研究/208
11.3 敦煌学研究/218
11.4《魏石经考》/223
11.5 古器物研究/225
11.6 开创新史学/229
11.7 蒙古史、元史研究/239
第12章 学术研究的方法/245
12.1 学术上的微观研究与整体视野/245
12.2 重视发现新材料,由此研究新学问/247
12.3 “阙疑”的精神/249
12.4 积极参与国外汉学研究的学术交流/25l
12.5 继承清代学术传统,开拓新的学科视野/254
12.6 以学术为性命/258
第13章 以身殉学术/261
13.1 诀别师生,从容自沉/261
13.2 遗书/263
13.3 所谓“殉清”的闹剧/264
13.4 学者的哀悼与思考/266
13.5 陈寅恪、吴宓受托处理后事/274
13.6 新发现的王国维的落花诗/277
13.7 “殉清”“尸谏”的新发展/279
13.8 抉择:以身殉学术/286
13.9 石碑与口碑/289
结束语:王国维——中国廿世纪的文化巨人/292
王国维学术行年简表./298
后记/302
附:人间词话手迹/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