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第4版)(附光盘)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2.1 分组交换的产生
1.2.2 因特网时代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2.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1.3.2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4.1 带宽
1.4.2 时延
1.4.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5.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5.2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1.5.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5.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5.5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1.5.6 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6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习题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2.4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2.4 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4.1 模拟传输系统
2.4.2 调制解调器
2.4.3 数字传输系统
2.5 信道复用技术
2.5.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5.2 波分复用
2.5.3 码分复用
2.6 同步光纤网SONET和同步数字系列SDH
2.7 物理层标准举例
2.7.1 EIA-232-E接口标准
2.7.2 RS-449接口标准
2.8 宽带接入技术
2.8.1 xDSL技术
2.8.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
2.8.3 FTFx技术
习题
第3章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3.1.1 数据链路层的简单模型
3.1.2 链路和数据链路
3.2 三个基本问题
3.2.1 帧定界
3.2.2 透明传输
3.2.3 差错检测
3.3 停止等待协议
3.3.1 停止等待协议的工作原理
3.3.2 停止等待协议的算法
3.3.3 停止等待协议的重传时间
3.4 发送窗口大于1的ARO协议
3.4.1 连续ARQ协议的工作原理
3.4.2 滑动窗口的概念
3.4.3 连续ARQ协议的信道利用率
3.4.4 选择重传ARO协议
3.5 点对点协议PPP
3.5.1 PPP协议的特点
3.5.2 PPP协议的帧格式
3.5.3 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3.6 HDLC协议
习题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传统以太网
4.2.1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4.2.2 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
4.2.3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4.3 以太网的MAC层
4.3.1 MAC层的硬件地址
4.3.2 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4.4 扩展的局域网
4.4.1 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
4.4.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
4.5 虚拟局域网
4.6 高速以太网
4.6.1 100BASBT以太网
4.6.2 吉比特以太网
4.6.3 10吉比特以太网
4.6.4 以太网接入
4.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4.7.1 100VG-AnyLAN局域网
4.7.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4.7.3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I
4.7.4 光纤通道
4.8 无线局域网
4.8.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4.8.2 802.1 1标准中的物理层
4.8.3 802.1 1标准中的MAC层
习题
第5章 广域网
5.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5.1.1 广域网的构成
5.1.2 数据报和虚电路
5.2 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
5.2.1 在结点交换机中查找转发表
5.2.2 在路由表中使用默认路由
5.3 拥塞控制
5.3.1 拥塞控制的意义
5.3.2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5.4 X.2 5网
5.5 帧中继FR
5.5.1 帧中继的工作原理
5.5.2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
5.6 异步传递方式ATM
5.6.1 ATM的基本概念
5.6.2 ATM的协议参考模型
5.6.3 ATM的信元结构
5.6.4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5.6.5 从L层举例:AAL5
习题
第6章 网络互连
6.1 路由器在网际互连中的作用
6.1.1 路由器的构成
6.1.2 互连网与因特网
6.2 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
6.2.1 分类的IP地址
6.2.2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6.2.3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6.2.4 IP数据报的格式
6.2.5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6.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6.3.1 划分子网
6.3.2 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过程
6.3.3 无分类编址CIDR
6.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6.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6.5.1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6.5.2 内部网关协议RIP
6.5.3 内部网关协议OSPF
6.5.4 外部网关协议BGP
6.6 因特网中的多播
6.6.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
6.6.2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6.6.3 多播路由选择
6.7 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6.7.1 虚拟专用网VPN
6.7.2 网络地址转换NAT
6.8 下一代的网际协议IPv6(IPng)
6.8.1 解决IP地址耗尽的措施
6.8.2 IPv6的基本首部
6.8.3 IPv6的编址
6.8.4 从IPv4向IPv6过渡
6.8.5 ICMPv6
习题
第7章 运输层
7.1 运输层协议概述
7.2 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
7.2.1 运输层中的两个协议
7.2.2 端口的概念
7.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3.1 UDP概述
7.3.2 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格式
7.4 传输控制协议TCP
7.4.1 TCP概述
7.4.2 TCP报文段的首部
7.4.3 TCP的数据编号与确认
7.4.4 TCP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7.4.5 TCP的重传机制
7.4.6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7.4.7 TCP的有限状态机
习 题
第8章 应用层
8.1 域名系统DNS
8.1.1 域名系统概述
8.1.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8.1.3 用域名服务器进行域名解析
8.2 文件传送协议
8.2.1 概述
8.2.2 FFP的基本工作原理
8.2.3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
8.3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8.4 电子邮件
8.4.1 概述
8.4.2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8.4.3 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
8.4.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8.4.5 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
8.5 万维网WWW
8.5.1 概述
8.5.2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8.5.3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8.5.4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8.5.5 万维网页面中的超链
8.5.6 动态万维网文档与活动万维网文档
8.5.7 万维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
8.6 引导程序协议BOOTP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8.6.1 引导程序协议BOOTP
8.6.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8.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8.7.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8.7.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概述
8.7.3 管理信息库MIB
8.7.4 SNMPv1的五种协议数据单元
8.7.5 SNMPv2和SNMPv3
8.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8.8.1 系统调用和应用编程接口
8.8.2 服务器的两种工作方式
8.8.3 进程通过系统调用接口进行通信的过程
习 题
第9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9.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9.1.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
9.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
9.1.3 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
9.2 常规密钥密码体制
9.2.1 替代密码与置换密码
9.2.2 数据加密标准DES
9.3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3.1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特点
9.3.2 B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3.3 数字签名
9.4 报文鉴别
9.5 密钥分配
9.6 电子邮件的加密
9.6.1 PGP
9.6.2 PEM
9.7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9.7.1 链路加密
9.7.2 端到端加密
9.8 因特网商务中的加密
9.8.1 安全插口层SSL
9.8.2 安全电子交易SET
9.9 因特网的网络层安全协议族IPsee
9.10 防火墙
习 题
第10章 因特网上的实时通信量
10.1 实时通信量的特点
10.2 因特网的多媒体体系结构
10.2.1 实时运输协议RTP
10.2.2 实时运输控制协议RTCP
10.2.3 实时流式协议RTSP
10.3 IP电话
10.3.1 IP电话概述
10.3.2 H.323
10.3.3 会话发起协议SIP
10.3.4 IP电话的通话质量
10.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10.4.1 使因特网提供服务质量
10.4.2 调度和管制机制
10.4.3 综合服务IntServ与资源预留协议RSVP
10.4.4 区分服务DiffServ
习 题
附录A 重要英文缩写词
附录B 参考文献和网址
附录C部分习题的解答
光 盘
常见问题与回答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文件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2.1 分组交换的产生
1.2.2 因特网时代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2.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1.3.2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4.1 带宽
1.4.2 时延
1.4.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5.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5.2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1.5.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5.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5.5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1.5.6 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6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习题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2.4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2.4 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4.1 模拟传输系统
2.4.2 调制解调器
2.4.3 数字传输系统
2.5 信道复用技术
2.5.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5.2 波分复用
2.5.3 码分复用
2.6 同步光纤网SONET和同步数字系列SDH
2.7 物理层标准举例
2.7.1 EIA-232-E接口标准
2.7.2 RS-449接口标准
2.8 宽带接入技术
2.8.1 xDSL技术
2.8.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
2.8.3 FTFx技术
习题
第3章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3.1.1 数据链路层的简单模型
3.1.2 链路和数据链路
3.2 三个基本问题
3.2.1 帧定界
3.2.2 透明传输
3.2.3 差错检测
3.3 停止等待协议
3.3.1 停止等待协议的工作原理
3.3.2 停止等待协议的算法
3.3.3 停止等待协议的重传时间
3.4 发送窗口大于1的ARO协议
3.4.1 连续ARQ协议的工作原理
3.4.2 滑动窗口的概念
3.4.3 连续ARQ协议的信道利用率
3.4.4 选择重传ARO协议
3.5 点对点协议PPP
3.5.1 PPP协议的特点
3.5.2 PPP协议的帧格式
3.5.3 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3.6 HDLC协议
习题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传统以太网
4.2.1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4.2.2 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
4.2.3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4.3 以太网的MAC层
4.3.1 MAC层的硬件地址
4.3.2 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4.4 扩展的局域网
4.4.1 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
4.4.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
4.5 虚拟局域网
4.6 高速以太网
4.6.1 100BASBT以太网
4.6.2 吉比特以太网
4.6.3 10吉比特以太网
4.6.4 以太网接入
4.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4.7.1 100VG-AnyLAN局域网
4.7.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4.7.3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I
4.7.4 光纤通道
4.8 无线局域网
4.8.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4.8.2 802.1 1标准中的物理层
4.8.3 802.1 1标准中的MAC层
习题
第5章 广域网
5.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5.1.1 广域网的构成
5.1.2 数据报和虚电路
5.2 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
5.2.1 在结点交换机中查找转发表
5.2.2 在路由表中使用默认路由
5.3 拥塞控制
5.3.1 拥塞控制的意义
5.3.2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5.4 X.2 5网
5.5 帧中继FR
5.5.1 帧中继的工作原理
5.5.2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
5.6 异步传递方式ATM
5.6.1 ATM的基本概念
5.6.2 ATM的协议参考模型
5.6.3 ATM的信元结构
5.6.4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5.6.5 从L层举例:AAL5
习题
第6章 网络互连
6.1 路由器在网际互连中的作用
6.1.1 路由器的构成
6.1.2 互连网与因特网
6.2 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
6.2.1 分类的IP地址
6.2.2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6.2.3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6.2.4 IP数据报的格式
6.2.5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6.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6.3.1 划分子网
6.3.2 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过程
6.3.3 无分类编址CIDR
6.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6.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6.5.1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6.5.2 内部网关协议RIP
6.5.3 内部网关协议OSPF
6.5.4 外部网关协议BGP
6.6 因特网中的多播
6.6.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
6.6.2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6.6.3 多播路由选择
6.7 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6.7.1 虚拟专用网VPN
6.7.2 网络地址转换NAT
6.8 下一代的网际协议IPv6(IPng)
6.8.1 解决IP地址耗尽的措施
6.8.2 IPv6的基本首部
6.8.3 IPv6的编址
6.8.4 从IPv4向IPv6过渡
6.8.5 ICMPv6
习题
第7章 运输层
7.1 运输层协议概述
7.2 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
7.2.1 运输层中的两个协议
7.2.2 端口的概念
7.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3.1 UDP概述
7.3.2 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格式
7.4 传输控制协议TCP
7.4.1 TCP概述
7.4.2 TCP报文段的首部
7.4.3 TCP的数据编号与确认
7.4.4 TCP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7.4.5 TCP的重传机制
7.4.6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7.4.7 TCP的有限状态机
习 题
第8章 应用层
8.1 域名系统DNS
8.1.1 域名系统概述
8.1.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8.1.3 用域名服务器进行域名解析
8.2 文件传送协议
8.2.1 概述
8.2.2 FFP的基本工作原理
8.2.3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
8.3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8.4 电子邮件
8.4.1 概述
8.4.2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8.4.3 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
8.4.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8.4.5 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
8.5 万维网WWW
8.5.1 概述
8.5.2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8.5.3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8.5.4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8.5.5 万维网页面中的超链
8.5.6 动态万维网文档与活动万维网文档
8.5.7 万维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
8.6 引导程序协议BOOTP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8.6.1 引导程序协议BOOTP
8.6.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8.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8.7.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8.7.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概述
8.7.3 管理信息库MIB
8.7.4 SNMPv1的五种协议数据单元
8.7.5 SNMPv2和SNMPv3
8.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8.8.1 系统调用和应用编程接口
8.8.2 服务器的两种工作方式
8.8.3 进程通过系统调用接口进行通信的过程
习 题
第9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9.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9.1.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
9.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
9.1.3 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
9.2 常规密钥密码体制
9.2.1 替代密码与置换密码
9.2.2 数据加密标准DES
9.3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3.1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特点
9.3.2 B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3.3 数字签名
9.4 报文鉴别
9.5 密钥分配
9.6 电子邮件的加密
9.6.1 PGP
9.6.2 PEM
9.7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9.7.1 链路加密
9.7.2 端到端加密
9.8 因特网商务中的加密
9.8.1 安全插口层SSL
9.8.2 安全电子交易SET
9.9 因特网的网络层安全协议族IPsee
9.10 防火墙
习 题
第10章 因特网上的实时通信量
10.1 实时通信量的特点
10.2 因特网的多媒体体系结构
10.2.1 实时运输协议RTP
10.2.2 实时运输控制协议RTCP
10.2.3 实时流式协议RTSP
10.3 IP电话
10.3.1 IP电话概述
10.3.2 H.323
10.3.3 会话发起协议SIP
10.3.4 IP电话的通话质量
10.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10.4.1 使因特网提供服务质量
10.4.2 调度和管制机制
10.4.3 综合服务IntServ与资源预留协议RSVP
10.4.4 区分服务DiffServ
习 题
附录A 重要英文缩写词
附录B 参考文献和网址
附录C部分习题的解答
光 盘
常见问题与回答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文件
谢希仁,1931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在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张家口)、两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通信兵工程学院(重庆)和通信工程学院(南京)任教。现任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总参通信部科技创新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电子学报》编委。曾被评为全国和全军优秀教师,获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多次以及全军通信系统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员奖和总参谋部人梯奖。研究领域是网管系统和卫星通信网控系统,领导和参加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商用和军用的VSAT卫星通信网控中心。近年来负责主持翻译出版了多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世界名著,如Comer的《TCP/IP》(三卷),Stevens的《TCP/IP》(三卷),Forouzan的《TCP/IP》,Stallings的《数据与计算机通信》、《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及《高速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第4版)》重点问题上的阐述更加清楚了,例如,停止等待协议、路由器的结构和路由选择机制、子网掩码和CIDR、TCP的拥塞控制等。新增加的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链路层组帧的概念、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系统调用和应用编程接口API、传输实时数据的协议RTF·和RTCP等。为了不使教材的篇幅过于膨胀,有的内容虽然也较新,如MP[S等,在这一版中也被删除了。由于IP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有关ATM技术的篇幅则适当地压缩了一些。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