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与探索: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

中国十七年文学与俄苏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受到了来自俄苏方面的影响。当时我国翻译了大量的俄苏文艺理论,包括别、车、杜的文艺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品方面的译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俄罗斯文学,尤其是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来自苏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学。在俄苏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影响下,围绕着真实、真实性与本质:真实、真实性与典型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人民性和党性等问题,中国学者和作家进行了长期争论和探讨。中国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苏联文学进入了“解冻”时期以后,中国境内出现了“百花文学”。
在这两种文学思潮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主题:揭露社会矛盾和表现人道主义。《师承与探索: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采用传播一一影响研究的方法,以现实主义为线索,对同一时期中苏的文学作了一番审视。由于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的偏差,影响了两国文学取得更大的成就。1958年中国“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特别突出浪漫主义的作用,更加强调要在文学作品表现理想,因此产生了许多虚假性的文学作品。与同期的苏联文学相比,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不如苏联。《师承与探索: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是作者陈南先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在这两种文学思潮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主题:揭露社会矛盾和表现人道主义。《师承与探索: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采用传播一一影响研究的方法,以现实主义为线索,对同一时期中苏的文学作了一番审视。由于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的偏差,影响了两国文学取得更大的成就。1958年中国“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特别突出浪漫主义的作用,更加强调要在文学作品表现理想,因此产生了许多虚假性的文学作品。与同期的苏联文学相比,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不如苏联。《师承与探索: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是作者陈南先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