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实证分析:朱永达文集
作者:朱永达 著
出版: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4
页数:302
定价:38.00 元
ISBN-13:9787811062649
ISBN-10:781106264X
去豆瓣看看 1 系统工程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
1.1 浮式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1.1.1 土壤支承能力与“浮”式工作原理
1.1.2 支承机构的形态
1.1.3 驱动行走机构的形态
1.1.4 支承和驱动行走机构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
1.1.5 完全滑转时的“自救”
1.1.6 水田土壤值的测定
1.1.7 浮式工作原理的初步实践
1.2 组合式拖拉机原理及初步实践--拖拉机形态学理论的一个应用(摘要)
1.2.1 组合式拖拉机的设想方案
1.2.2 组合拖拉机性能计算
1.2.3 简易组合式拖拉机样机初步试验结果
1.2.4 样机上采用的新概念和新结构简介
1.2.5 进一步的设想
1.3 系统工程与车辆形态学(摘要)
1.3.1 用途和车辆关系模型
1.3.2 土壤一车辆形态模型
1.3.3 地形一车辆系统模型
1.3.4 车辆系统模型
1.3.5 车辆使用性能模型
1.3.6 车辆形态的评价
2 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概率一灰色评估方法及应用
2.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1.2 指标灰类划分标准及可靠度确定
2.1.3 概率一灰色评估模型
2.1.4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评估分析
2.2 农机化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
2. 2.1 确定用于分析机器经济效果的变量
2.2.2 机组的劳动日值经济临界点
2.2.3 机组的年作业量经济临界点
2.2.4 机组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方程式
2.2.5 机组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
2.2.6 农机化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及其应用
2.3 宏观与微观相协调的农机化经济效益分析
2. 3.1 宏观经济效益计算方程
2.3.2 微观经济效益计算方程
2.3.3 经济效益计算方程的应用
2.3.4 实例计算
2.4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量化关系分析
2. 4.1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
2.4.2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因素间的关系
……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化面机制与优化调控
4 系统评价与系统预测
5 “三农”问题
6 农业工程学科建设
朱永达,1935年11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盐。
1953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同年九月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农业机械化专业。1957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农业大学任教,直至1999年11月退休。
1985年1月21日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5年10月到1992年10月,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主任。
1980年评聘为副教授,1986年11月评聘为教授,1997年3月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农业机械化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1999年先后为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23人。
1984年到1988当选为郑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6年到1995年应聘为农业部第三、四、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至2004年当选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二、三、四、五、六届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2004年当选为第七届名誉理事。
1998年以来当选为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1993年1月中共河南省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1996年2月起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
1979年到2005年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9部。
本论文集是作者与其同事、学生25年潜心合作研究的结晶,全书6章42节,每节是一篇已独立发表过的论文。
此次出版,按内容和时间顺序作了编排。一、二两章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第一章集中在车辆设计理论方面;第二章涉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评价和农机配备等问题。第三、四两章是20世纪90年代作者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全书的精华,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机制和优化调控,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原理;应用自组织理论和控制论构建了多个实用的模型体系;提出了多个有创意的系统预测和系统评估模型与方法。第五章涉及粮食问题、就业问题、节水农业体系、秸秆产业体系、农民收入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关“三农”的问题。第六章是有关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问题。
《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实证分析:朱永达文集》适用于各级经济管理人员和管理门类各专业研究工作者和高校师生阅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