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建设
作者:杨国林 编
出版: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11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508491974
ISBN-10:7508491971
去豆瓣看看 序言
第一章 新疆、广西、海南、浙江、宁夏等省(自治区)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成就、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四省(自治区)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 宁夏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历史性成就
第三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经验及启示
扩展资料1:广西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2010年发展报告
扩展资料2:广西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建设方案
扩展资料3: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加强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
第二章 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对人才的新挑战
第二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中阿经贸合作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建设的具体案例分析
第一节 广西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发展中人才建设的基本做法
第二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中人才建设的基本做法
第三节 义乌国际商贸发展中人才建设的基本做法
第四章 对外开放合作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
第一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
第二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
第三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
第四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
第五节 对外开放合作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养
第六节 中阿合作领域对外开放合作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中阿经贸合作人才的交流培养及使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加强中阿经贸人才的交流培养机制建设
第二节 加强中阿经贸人才交流培养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加强中阿经贸人才的使用机制建设
扩展资料1:新疆与中亚国家以及伊斯兰世界合作的人才交流基本情况
扩展资料2:广西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研究I
附录1 发挥宁夏在中阿自贸区建设中桥头堡作用的政策建议
附录2 广西、海南、浙江三省(自治区)调研对宁夏中阿人才建设的启示及建议
附录3 中阿经贸合作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组新疆调研报告
附录4 伊斯兰文化与企业软实力建设
附录5 宁夏在中阿交流合作中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从宁夏阿拉伯语人才培养问题谈起
附录6 营造浓郁回族一穆斯林文化氛围问题研究
附录7 以“中阿论坛”为契机提升宁夏新形象
附录8 党际交流在推进中阿经贸合作中的发展与角色
附录9 中阿环境合作研究——兼论宁夏在中阿环境合作中的机遇
附录10 构建中阿经贸论坛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后记
杨国林,回族,宁夏平罗人,1953年生,法学研究生,研究员。服过兵役、当过工人,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团委书记兼青联主席、中共固原地委副书记兼中共海原县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吴忠市市长,现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宁夏行政学院院长。近年来,主编《改革开放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习读本》《宁夏经济体制改革30年》《宁夏跨越式发展新探索》《宁夏经济发展新视角》《宁夏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等多部著作,著杂文集《我说干部》《团干部技能纵横谈》,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共产党人》等报刊公开发表学术理论文章30余篇,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多篇,研究成果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赵磊,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台港澳与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关系等领域。2007年至今,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参与“和谐世界”、“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建构和平: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研究》,等等。
先后赴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瑞士、科索沃、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学交流,现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11批“博士服务团”赴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挂任校委委员、校长助理。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