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通信发展简史和展望
1.3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构成
1.3.1概述
1.3.2信源、信宿和信号
1.3.3信源编译码设备
1.3.4信道及信道编译码设备
1.3.5交换设备
1.4本书的总体结构
第2章确定信号分析
2.1引言
2.2确定信号的分类
2.3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2.4傅里叶变换
2.5单位冲激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2.6功率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7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2.8确定信号的相关函数
2.9卷积
2.10确定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11希尔伯特变换
2.12解析信号
2.13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第3章随机过程
3.1引言
3.2随机过程的统计(概率)特性
3.3平稳随机过程
3.4高斯随机过程(正态)
3.5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6高斯白噪声
3.7窄带平稳随机过程
3.8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随机过程
3.9匹配滤波器
3.10循环平稳随机过程
习题
第4章模拟通信系统
4.1引言
4.2幅度调制
4.2.1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
4.2.2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制
4.2.3单边带调幅
4.2.4残留边带调幅
4.3角度调制
4.3.1调频及调相信号
4.3.2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3.3角度调制器与解调器
4.4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1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2单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3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1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2频率调制的门限效应
4.5.3预加重滤波与去加重滤波
4.6频分复用及其应用实例
4.7超外差接收机
4.8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4.8.1综述
4.8.2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与等效噪声温度
习题
第5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5.1引言
5.1.1数字基带信号及数字基带传输
5.1.2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及码元速率、误比特率及误符率、频带利用率
5.2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
5.2.1数字脉冲幅度调制
5.2.2常用的数字PAM信号波形(码型)
5.2.3数字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
5.2.4常用线路码型
5.3在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
5.3.1利用低通滤波的接收
5.3.2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
5.4数字PAM信号通过限带基带信道的传输
5.4.1数字PAM基带传输及码间干扰
5.4.2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
5.5在理想限带及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PAM信号的最佳基带传输
5.6眼图
5.7信道均衡
5.8部分响应系统
5.9符号同步
习题
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引言
6.2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正弦型载波调制
6.2.1二进制通断键控
6.2.2二进制移频键控
6.2.3二进制移相键控
6.2.42PSK的载波同步
6.2.5差分移相键控
6.3四相移相键控
6.3.1四相移相键控
6.3.2差分四相移相键控
6.3.3偏移四相移相键控203
6.3.47c/4一差分四相移相键控
6.4M进制数字调制
6.4.1数字调制信号的矢量表示
6.4.2统计判决理论
6.4.3加性白高斯噪声干扰下M进制确定信号的最佳接收
6.4.4M进制振幅键控
6.4.5M进制移相键控
6.4.6正交幅度调制
6.4.7M进制移频键控
6.5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
6.5.1最小移频键控
6.5.2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习题
第7章信源和信源编码
7.1引言
7.2信源的分类及其统计特性描述
7.3信息熵H(X)
7.4互信息I(X;y)
7.5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定理简介
7.6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
7.7信息率失真R(D)函数
7.8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与限失真信源编码
7.9连续信源的限失真编码
7.9.1模拟信号数字化基本原理
7.9.2采样
7.9.3标量量化
7.9.4脉冲编码调制
7.9.5时分复用
7.9.6矢量量化
7.10相关信源的限失真信源编码
7.10.1预测编码
7.10.2变换编码
习题
第8章信道
8.1引言
8.2信道的定义和分类
8.3通信信道实例
8.3.1恒参信道
8.3.2随参信道
8.4信道的数学模型
8.4.1连续信道模型
8.4.2离散信道模型
8.5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1随参信道的数学模型
8.6.2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3抗衰落措施
……
第9章信道编码
第10章扩频通信
第11章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
第12章通信系统的优化
第13章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部分习题答案
缩略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