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目 录
序: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
第一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底下最可怕的东西是那些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东西,因为它们柔弱到了极点,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梭自如。比如风很柔弱,天底下却没有它进不去的城墙;光很柔弱,天底下没有它穿不透的玻璃。茫茫宇宙中最柔弱的东西是“道”,它却操持着宇宙的纲纪,掌管着天地万物的生死大权。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二章 知强守弱——伟大的柔性生存法则
社会太复杂,生存不容易!处处不如人不行,太冒尖了也不好,有道是枪打出头鸟,棒打领头狼。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谨守韬晦原则:弱小时要学会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生存;强大时,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展示自己的柔弱。我们知道,蛇向目标发起攻击前,它会收缩自己的头颈,摆出一副柔弱恐惧的样子,但这样的柔弱是可怕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与夺之,必固与之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三章 贵贱相依—王者无敌的柔性智慧
有些人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高贵优于低贱,有权优于无权,富有优于贫穷……其实,茫茫天地之间,谁都是沧海一粟,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所以,即使你富有天下,君临四海,也不能看不起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为,他们才是一切高楼大厦和丰功伟业的奠基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四章 无为不争——智者运筹的根本大法
聪明的人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会参与得不偿失的纷争。做事要计成本,以千钧之力举千斤,不算本事,也不划算;能以四两拨动千斤,才是最高明的“巧取豪夺”。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不争”不是啥也别争,而是不争而争。这是智者事半功倍的运筹大法。
道常无为而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章,大邦下流——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武力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宝,强权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真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于大国、强国给予小国、弱国以足够的尊重。正如大海处于地平线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包罗万象一样,大国若能虚怀若谷,包容、尊重小国,小国自然会惟大国马首是瞻,否则,它们宁愿鱼死网破,也要和大国对抗到底。美国之所以会深陷朝鲜、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泥潭,就是它不尊重小国的结果。
大邦者下流
执大象,天下往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第六章,慈俭为本——为政治国的亘古铁律
为政之道,首在重民。为官者要怀有一颗慈俭之心,遇事站在民众的立场想一想,看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无论你身居何职,权力有多大,都不要有藐视民众的心理。一位伟人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但能够改朝换代,还可以创造一切人间奇迹。为官者只有怀抱慈俭之心,才能把老百姓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实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七章,兵者不祥——有国有家者的清规戒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真正的政治家绝不轻言战争。因为战端一启,就意味着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且不说战败国的损失,作为战胜国的前苏联,其伤亡、失踪、被俘的军民就超过了6000万人,它在欧洲的所有城市成了一片废墟,80%的村庄毁于战火。这就是战争的后果。所以,高明的政治家会为国家构建起强大的国防,但绝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祸莫大于轻敌
抗兵相若,哀者胜也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八章,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大地之所以被誉为“万物之母”,是因为它承载了万物;江海之所以被誉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容纳了百川。包容的力量是无限的,承载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子认为,做人要像大地,心胸要像大海,才能“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上德不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功成不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九章,和光同尘——不露锋芒的韬晦智慧
有人问佛祖:怎样才能保存一滴水,而不使它丧失呢?佛祖告诉那个人,只有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才不会丧失。人是社会中的人,必须尊重世俗,把自己融入社会。千万不要以“鹤”自喻,因为你把自己当成“鹤”,就意味着别人是鸡,事实上,鹤立于鸡群,必遭群鸡围攻。因此,处世不妨糊涂一些,不要太黑白分明,要惯看黑白,白就是黑,黑就是白。
太上,不知有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愚人之心也哉
相去几何,善之与恶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十章 图难于易——成就大事的成功心法
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结,也没有做不成的事。就看你有没有做事的心态,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大道至简”,做事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易而难,由简入繁。再错综复杂、头绪繁多的事,也必须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从细小的地方去一步步解决。成就大事,最怕的是好高骛远、不愿意做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殊不知“一物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愿做小事,又怎么干得好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十一章,取舍有道——善待财富的柔性智慧
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不想挣钱的人是傻瓜,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是笨蛋。面对钱财,我们要善于取舍,既要会挣钱,也要会花钱。挣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花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好。正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从哪里挣来,就花到哪里去,这样的人才不会成为守财奴,并能正确驾驭钱财,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少则得,多则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既以为人己愈多,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十二章,微妙玄通——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世事纷纭,浑似雾里看花;人情练达,好比管中窥豹。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会做人,做一个明白人。尽管在很多事面前,我们可以装糊涂,但切不可真糊涂。“做人要大智若愚”之所以会被智者奉为信条,妙就妙在一个“若”字,看起来笨,其实不笨,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得很!尽管世事如棋,局局皆新,但真正的明白人能微妙玄通,应对自如。
不出户,知天下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动善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三章,无以生为——活到天年的养生智慧
谁都都想长生不老,可谁都无法逃出生老病死的宿命。养生贵在顺其自然,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触风雨,犯寒暑,粗茶淡饭度日,但他们普遍比坐写字楼、吹空调、吃保健品的城市白领健康,活到八九十岁时还筋骨健朗、步履稳健。其实,养生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生命躯体的永恒,而在于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永不磨灭。正如某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十四章,小国寡民——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物质上的多寡,而是国民的心理感受。能把粗茶淡饭吃得很香,那叫幸福;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却没有食欲,那叫受罪。“小国寡民”的核心是“无为”、“不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然,要让当今世界的大国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是不现实的,但大国政府有责任为国民营造“小国寡民”那样的幸福感。只有老百姓感到幸福,社会才会和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附:《道德经》八十一章
序: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
第一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底下最可怕的东西是那些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东西,因为它们柔弱到了极点,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梭自如。比如风很柔弱,天底下却没有它进不去的城墙;光很柔弱,天底下没有它穿不透的玻璃。茫茫宇宙中最柔弱的东西是“道”,它却操持着宇宙的纲纪,掌管着天地万物的生死大权。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二章 知强守弱——伟大的柔性生存法则
社会太复杂,生存不容易!处处不如人不行,太冒尖了也不好,有道是枪打出头鸟,棒打领头狼。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谨守韬晦原则:弱小时要学会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生存;强大时,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展示自己的柔弱。我们知道,蛇向目标发起攻击前,它会收缩自己的头颈,摆出一副柔弱恐惧的样子,但这样的柔弱是可怕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与夺之,必固与之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三章 贵贱相依—王者无敌的柔性智慧
有些人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高贵优于低贱,有权优于无权,富有优于贫穷……其实,茫茫天地之间,谁都是沧海一粟,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所以,即使你富有天下,君临四海,也不能看不起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为,他们才是一切高楼大厦和丰功伟业的奠基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四章 无为不争——智者运筹的根本大法
聪明的人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会参与得不偿失的纷争。做事要计成本,以千钧之力举千斤,不算本事,也不划算;能以四两拨动千斤,才是最高明的“巧取豪夺”。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不争”不是啥也别争,而是不争而争。这是智者事半功倍的运筹大法。
道常无为而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章,大邦下流——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武力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宝,强权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真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于大国、强国给予小国、弱国以足够的尊重。正如大海处于地平线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包罗万象一样,大国若能虚怀若谷,包容、尊重小国,小国自然会惟大国马首是瞻,否则,它们宁愿鱼死网破,也要和大国对抗到底。美国之所以会深陷朝鲜、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泥潭,就是它不尊重小国的结果。
大邦者下流
执大象,天下往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第六章,慈俭为本——为政治国的亘古铁律
为政之道,首在重民。为官者要怀有一颗慈俭之心,遇事站在民众的立场想一想,看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无论你身居何职,权力有多大,都不要有藐视民众的心理。一位伟人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但能够改朝换代,还可以创造一切人间奇迹。为官者只有怀抱慈俭之心,才能把老百姓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实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七章,兵者不祥——有国有家者的清规戒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真正的政治家绝不轻言战争。因为战端一启,就意味着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且不说战败国的损失,作为战胜国的前苏联,其伤亡、失踪、被俘的军民就超过了6000万人,它在欧洲的所有城市成了一片废墟,80%的村庄毁于战火。这就是战争的后果。所以,高明的政治家会为国家构建起强大的国防,但绝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祸莫大于轻敌
抗兵相若,哀者胜也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八章,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大地之所以被誉为“万物之母”,是因为它承载了万物;江海之所以被誉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容纳了百川。包容的力量是无限的,承载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子认为,做人要像大地,心胸要像大海,才能“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上德不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功成不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九章,和光同尘——不露锋芒的韬晦智慧
有人问佛祖:怎样才能保存一滴水,而不使它丧失呢?佛祖告诉那个人,只有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才不会丧失。人是社会中的人,必须尊重世俗,把自己融入社会。千万不要以“鹤”自喻,因为你把自己当成“鹤”,就意味着别人是鸡,事实上,鹤立于鸡群,必遭群鸡围攻。因此,处世不妨糊涂一些,不要太黑白分明,要惯看黑白,白就是黑,黑就是白。
太上,不知有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愚人之心也哉
相去几何,善之与恶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十章 图难于易——成就大事的成功心法
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结,也没有做不成的事。就看你有没有做事的心态,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大道至简”,做事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易而难,由简入繁。再错综复杂、头绪繁多的事,也必须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从细小的地方去一步步解决。成就大事,最怕的是好高骛远、不愿意做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殊不知“一物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愿做小事,又怎么干得好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十一章,取舍有道——善待财富的柔性智慧
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不想挣钱的人是傻瓜,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是笨蛋。面对钱财,我们要善于取舍,既要会挣钱,也要会花钱。挣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花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好。正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从哪里挣来,就花到哪里去,这样的人才不会成为守财奴,并能正确驾驭钱财,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少则得,多则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既以为人己愈多,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十二章,微妙玄通——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世事纷纭,浑似雾里看花;人情练达,好比管中窥豹。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会做人,做一个明白人。尽管在很多事面前,我们可以装糊涂,但切不可真糊涂。“做人要大智若愚”之所以会被智者奉为信条,妙就妙在一个“若”字,看起来笨,其实不笨,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得很!尽管世事如棋,局局皆新,但真正的明白人能微妙玄通,应对自如。
不出户,知天下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动善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三章,无以生为——活到天年的养生智慧
谁都都想长生不老,可谁都无法逃出生老病死的宿命。养生贵在顺其自然,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触风雨,犯寒暑,粗茶淡饭度日,但他们普遍比坐写字楼、吹空调、吃保健品的城市白领健康,活到八九十岁时还筋骨健朗、步履稳健。其实,养生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生命躯体的永恒,而在于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永不磨灭。正如某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十四章,小国寡民——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物质上的多寡,而是国民的心理感受。能把粗茶淡饭吃得很香,那叫幸福;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却没有食欲,那叫受罪。“小国寡民”的核心是“无为”、“不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然,要让当今世界的大国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是不现实的,但大国政府有责任为国民营造“小国寡民”那样的幸福感。只有老百姓感到幸福,社会才会和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附:《道德经》八十一章
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学习《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