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第1章 绪论 11.1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11.2 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 21.3 基因工程诞生的基础 21.3.1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21.3.2 技术上的三大突破 31.4 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 31.5 基因工程的应用 51.5.1 原核细胞基因工程 51.5.2 植物基因工程 71.5.3 动物基因工程 81.5.4 基因治疗 81.5.5 理论研究 91.6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 91.7 我国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1思考题 12参考文献 13第2章 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 142.1 凝胶电泳技术 142.1.1 基本原理 15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 152.1.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72.1.4 脉冲场凝胶电泳 182.1.5 双向电泳技术 202.1.6 凝胶电泳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212.2 分子杂交技术 222.2.1 分子杂交的原理 222.2.2 分子杂交的类型 242.3 PCR技术 262.3.1 PCR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 262.3.2 PCR反应的体系及其设计和优化 282.3.3 PCR产物的克隆 312.3.4 PCR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362.4 DNA序列分析 472.4.1 Maxam Gibert化学降解法 472.4.2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492.4.3 DNA序列分析的自动化 502.4.4 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5 基因芯片及数据分析 532.5.1 基因芯片概念 542.5.2 技术原理 542.5.3 基因芯片的制备 542.5.4 基因芯片的应用 552.6 研究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 572.6.1 酵母单杂交系统(可延伸双杂交) 572.6.2 凝胶阻滞试验(Gel shift) 572.6.3 DNase工足迹法 582.6.4 噬菌体展示技术 58思考题 59参考文献 59第3章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613.1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623.1.1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发现与种类 623.1.2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 633.1.3 Ⅱ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基本特性 633.1.4 影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活性的因素 663.1.5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DNA的方法 683.2 DNA连接酶 683.2.1 DNA连接酶的发现 683.2.2 DNA连接酶的种类 693.2.3 黏性末端DNA片段的连接 693.2.4 平末端DNA片段的连接 713.2.5 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733.3 DNA聚合酶和反转录酶 743.3.1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工及其应用 753.3.2 E.coli DNA聚合酶工的Klenow大片段酶及其应用 763.3.3 T4噬菌体DNA聚合酶 773.3.4 T7噬菌体DNA聚合酶与测序酶 773.3.5 反转录酶 783.4 修饰酶类 793.4.1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793.4.2 T4多核苷酸激酶 793.4.3 碱性磷酸酶 793.5 其他工具酶 803.5.1 S1核酸酶 803.5.2 Bal 31核酸酶 813.5.3 核酸外切酶 823.5.4 RNA酶 83思考题 84参考文献 84第4章 基因工程的克隆载体 854.1 质粒载体 864.1.1 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864.1.2 质粒DNA的复制与拷贝数的控制 894.1.3 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 914.1.4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类型 924.1.5 重要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 954.1.6 质粒载体的稳定性问题 994.2 噬菌体载体 1004.2.1 噬菌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004.2.2 入噬菌体载体 1034.2.3 单链DNA噬菌体载体 1074.3 柯斯质粒载体 1124.3.1 柯斯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特点 1124.3.2 柯斯克隆 1134.3.3 柯斯克隆的改良 1144.4 噬菌粒载体 1164.4.1 噬菌粒载体的概念 1164.4.2 pUC118和pUC119噬菌粒载体 1174.4.3 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 1184.5 人工染色体克隆载体 1194.5.1 构建大容量载体的必要性 1194.5.2 人工染色体的必需成分 1204.5.3 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 1204.5.4 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 1224.5.5 Pl人工染色体 1234.5.6 人类人工染色体 1234.5.7 植物人工染色体 124思考题 124参考文献 125第5章 目的基因的获取与改造 1265.1 DNA的人工合成 1265.1.1 人工合成DNA的原理 1265.1.2 人工合成DNA的应用 1285.2 从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1305.2.1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1305.2.2 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1365.2.3 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区别 1405.3 PCR技术与目的基因的分离 1415.3.1 目的基因的直接扩增和克隆 1415.3.2 目的基因的cDNA的克隆 1415.4 电子克隆获取目的基因 1415.4.1 电子克隆的基本原理 1425.4.2 利用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 1425.4.3 利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 1435.4.4 全长cDNA的判断 1435.5 根据基因差异表达获得目的基因 1435.5.1 mRNA差异显示技术 1435.5.2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 1455.5.3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 1455.6 目的基因的改造 1475.6.1 基因突变与人工诱变技术 1475.6.2 基因走点诱变 1495.6.3 基因随机突变 151思考题 153参考文献 153第6章 目的基因的导入与重组体的鉴定 1556.1 重组DNA向原核细胞的导入 1556.1.1 原核受体细胞的种类及特点 1556.1.2 转化 1566.1.3 重组质粒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 1576.1.4 重组入噬菌体DNA分子转导大肠杆菌 1606.2 重组DNA导入真核细胞 1616.2.1 真核受体细胞 1616.2.2 重组DNA分子导入酵母细胞 1626.2.3 重组DNA分子导入植物细胞 1626.2.4 重组DNA分子导入哺乳动物细胞 1646.3 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1676.3.1 载体遗传标记筛选法 1676.3.2 依赖于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的筛选法 1716.3.3 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法 1726.3.4 免疫化学检测法 1746.3.5 翻译筛选法 1756.3.6 亚克隆法 1766.3.7 插入失活法 1766.3.8 电子显微镜作图检测法 1776.3.9 转录产物作图 1776.3.10 基因表达产物分析法 1776.3.11 DNA序列测定法 178思考题 179参考文献 179第7章 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 1807.1 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 1807.1.1 原核生物的转录 1807.1.2 原核生物的翻译 1817.2 原核细胞表达体系 1827.2.1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1827.2.2 芽孢杆菌表达体系 1857.2.3 链霉菌表达体系 1867.2.4 蓝藻表达体系 1887.3 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措施 1907.3.1 优化表达载体的设计 1907.3.2 避免使用稀有密码子 1907.3.3 提高外源基因mRNA的稳定性 1907.3.4 提高表达蛋白的稳定性,防止其降解 1917.3.5 减轻细脆的代谢负荷,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 1917.3.6 优化发酵条件 1917.4 利用原核细胞生产真核蛋白质的实例 1917.4.1 干扰素基因工程 1917.4.2 生长激素基因工程 1927.4.3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基因工程 1937.4.4 胰岛素基因工程 1947.4.5 α-淀粉酶基因工程 1957.5 目的蛋白的纯化 1977.5.1 组氨酸标签 1977.5.2 GST 标签 1987.5.3 MBP标签 1997.5.4 IMPACT 1997.5.5 TAP 标签 200思考题 201参考文献 20l第8章 外源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 2028.1 真核细胞表达体系的特点 2028.1.1 利用真核细胞作宿主系统的优点 2028.2 酵母表达系统 2038.2.1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成 2038.2.2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的种类 2048.2.3 酵母基因表达系统宿主菌 2078.2.4 在酵母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2078.3 昆虫或昆虫细胞表达体系 2088.3.1 以重组杆状病毒为载体的昆虫表达体系 2098.3.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效率与加工能力 2098.3.3 一类稳定转化的昆虫表达系统 2118.4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2128.4.1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特征 2138.4.2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 2148.4.3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宿主细胞 2208.4.4 提高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系统表达效率的因素 221思考题 221参考文献 222第9章 转基因动物 2239.1 转基因动物发展简史 2239.2 转基因动物技术 2259.2.1 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 2259.2.2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新发展 2349.3 转基因动物的制备和检测 2409.3.1 以显微注射小鼠为例介绍转基因动物的制备 2409.3.2 转基因的鉴定和表达水平检测 2419.4 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2439.4.1 转基因动物效率极低 2439.4.2 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寄主基因组的行为 2449.4.3 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 2449.4.4 转基因表达特征及提高转基因表达的策略 2459.5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2469.5.1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469.5.2 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