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
作者:陈颖 (作者)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2
页数:306
定价:26.00 元
ISBN-13:9787500476481
ISBN-10:7500476485
去豆瓣看看 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1.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言的主观性和传信范畴
2.1 语言的主观性
2.1.1 关于主观性的认识
2.1.2 主观性的子域
2.1.3 语言的认识立场
2.2 语言的传信范畴
2.2.1 对传信范畴的认识过程及研究现状
2.2.2 本书的观点
第三章 现代汉语中直接体现信息来源的传信语
3.1 动词及动词性结构
3.1.1 言说动词
3.1.2 感官动词
3.2 中动句式
3.2.1 中动句的句法特点
3.2.2 中动句句法限制的理据
第四章 现代汉语中间接体现信息来源的传信语(上)
4.1 动词
4.1.1 认识动词
4.1.2 助动词
4.2 副词
4.2.1 分类
4.2.2 传信副词
4.2.3 个案分析
余论
4.3 语气词
4.3.1 的
4.3.2 巴
4.3.3 嘛
4.3.4 呗
4.3.5 其他表传信的语气词
第五章 现代汉语中间接体现信息来源的传信语(下)
5.1 句法结构
5.1.1 固化结构“说是”
5.1.2 看V
5.1.3 NP的VP
5.2 话语标记
5.2.1 我看
5.2.2 我觉得
5.2.3 (我)不知道
5.3 插入语
5.3.1 跟“说”有关的
5.3.2 跟“看”有关的
5.3.3 其他
5.3.4 传信度
5.3.5 个案分析
5.4 复句
5.4.1 条件句
5.4.2 因果句
5.4.3 非真正条件关系和非真正因果关系的认知基础
第六章 传信范畴在不同语体中的表现
6.1 历史教科书中的传信语
6.1.1 传信语的正向使用
6.1.2 传信语的负向使用
6.2 报纸新闻中的传信语
6.2.1 使用传统的传信语
6.2.2 使用特殊的传信语
6.3 外交话语中的传信语
6.3.1 外交语言的含义及特征
6.3.2 传信语的使用及功能
6.3.3 零传信语
6.4 学术话语中的传信语
6.4.1 学术话语的特点
6.4.2 传信语的使用
6.5 传信语在三种语体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跋
后记
陈颖,197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于同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陈一教授。2003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段业辉教授,2008年毕业,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汉语语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曾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传信范畴的研究放在语言主观性的大视角之下,对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各种语法表现进行比较全面地探索,希望能够对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基本架构取得比较系统的认识。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交代自己所说话语的来源,以此来表现话语的可靠性,这就是语言的传信功能。传信范畴与时体范畴、语气范畴、情态范畴一样,也是语言所固有的一个语法范畴。由于这一范畴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它的研究,尤其是对汉语传信范畴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建立现代汉语的传信范畴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