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厉震林)
  戏剧理论的现代化之意义(陈军)
  戏剧的“现代性”与作者立场(高子文)
  戏剧文学研究的生存与发展(张迪)
  中国传统戏剧的“现代性"探索与局限(刘佳)
  论戏剧批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濮波)
  论“第四种剧本”的生态环境(黄寒冰)
  童心世界的幸福守望——任德耀创作论(计敏)
  浪漫的狂欢——中国现代神话剧一瞥(沈后庆)
  论赖声川之相声剧——相声与相声剧的关系(刘畅)
  关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几点认识(冯蔷薇)
  消极人生的图解——凯泽剧作《从清晨到午夜》解读(张传若)
  从天使走向妖妇——浅论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吴丹妮)
  舞台上的对峙——解读萨拉·凯恩戏剧的身体叙事(幸洁)
  民族语言传统在当代剧坛的胜利(郜宏伟)
  新世纪初戏曲创演新动向(宋抒音)
  小忽雷考(刘政宏)
  论多媒体投影技术的舞台运用(朱永军)
  浅论社会表演学对戏剧的反作用(杨明)
  表演专业戏剧史教学研究初探(杨洁)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调查研究(邹昊平)
  论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电影批评的重建之路(李静)
  浅析国内影视批评的缺位现象(王玺)
  影视批评的缺失与批评家的缺位(杜实)
  从体验还原到品格塑造:谈电影研究的感性起点(韦小波)
  左翼电影的启示——试论左翼电影对通俗剧的继承与超越(杨帆)
  当摄影机与文明戏相遇——试论文明戏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经验性培植(艾青)
  李安电影中的中国文化意蕴开拓(孙韵丰)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狂欢与游戏——以《太阳照常升起》为样本的解读(邱懿君)
  解密“美伦娜”——《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女性主义(刘思)
  夹缝中的救市青春——解读中国台湾“新青春电影"(朱卉)
  世纪以来的中国台湾青春类型片(王华震)
  华语影片叙事的新空间(冯霞玲)
  电影画面的空间处理探究(吕直彦)
  感悟电影的情节线(罗晓霞)
  布莱希特在叙事电影中的复活(周倩雯)
  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陈梦婷)
  论推理片的剧作技巧(周赘)
  论中国情景喜剧的大“俗”大“雅”(朱琳)
  韩剧国际化的女性元素(时晨)
  美国电视剧制作模式的可借鉴之处——从《越狱》等热播剧谈起(肖瑾)
  华丽“舞台秀”变身平实“生活秀”——韩国综艺节目复苏对中国综艺发展的启示(张团)
  传播的人文关怀——浅析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电视传播(荣芳)
  论媒介供养者对媒介机构形态及生存方式的影响(吴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