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传播与捍卫
  第一节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文本基础建设
  一 理论文本的完成: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
  二 历史文本的补足:考茨基对《资本论》第四卷的整理
  三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其他重要文本的编辑出版
  第二节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传播和普及
  一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传播
  二 《资本论》第一卷的通俗化阐释: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巨大影响
  三 《资本论》全书的介绍和阐释:梅林、卢森堡的贡献和缺陷
  第三节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法性辩护
  一 首创权的争论:恩格斯和考茨基对洛贝尔图斯的批判
  二 方法论的辩护: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批判
  三 经典理论的全面捍卫:考茨基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一节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多方面应用
  一 经典批判理论的意义在于应用:恩格斯的号召和示范
  二 应用经典批判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
  三 应用经典批判理论研究现实社会问题
  第二节 理想模型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土地一农民问题”的凸现
  一 “土地一农民问题”凸现的实践背景和理论意义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对策研究
  三 德国社会民主党围绕“土地一农民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 考茨基《土地问题>对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
  一 考茨基写作《土地问题》的背景和经过
  二 农业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资本集中与土地碎分化
  三 资本主义农业的历史短暂性和社会民主党的土地政策
  四 考茨基《土地问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理解模式的演变及其后果
  第一节 方法论模式的悄然蜕变:理性批判模式到实证模式
  一 方法论模式蜕变的主客观根源
  二 理性深度的丧失:从历史的辩证理解到实证的经验研究
  三 批判精神的钝化:从实践的批判主义到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第二节 方法论模式蜕变的哲学基础:历史观的范式嬗变
  一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本质的理解
  二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主流派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三 普列汉诺夫和拉布里奥拉对唯物史观的独特理解
  第三节 哲学基础和理解模式演变的后果
  一 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二 结论与方法的割裂
  三 科学与价值的对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理论的修正与否弃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断裂
  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批判理论与资本主义新现象的“反差”
  三 断裂带上的歧路:修正(否弃)与发展(创新)
  第二节 伯恩施坦对经典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解模式的质疑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和暴露
  二 伯恩施坦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批评
  三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第三节 正统派在哲学和经济学上的反击及其启示
  一 普列汉诺夫和梅林的哲学批判
  二 潘涅库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出发的批判
  三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全面批判
  四 拉布里奥拉等人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五 “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伯恩施坦?”——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政治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修正与否弃
  第一节 恩格斯的“政治遗嘱”与“布朗基主义的遗迹”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问题的争论
  二 围绕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1895年版“导言”展开的争论
  三 围绕马克思恩格斯70年代前后对革命问题不同提法展开的争论
  第二节 “议会痴呆症”与“街头痴呆症”之争
  一 俄国1905年革命到“一战”时期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问题的争论
  二 关于议会作用和资本主义民主本质的不同观点
  三 关于革命必要性和“苏维埃”意义等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三节 “回到康德去”与伦理问题
  一 新康德主义的兴起
  二 新康德主义在社会民主党内的影响——伦理问题的凸现
  三 考茨基在伦理学问题上的历史功绩和理论局限
  第六章 资本主义理解模式的转换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创新:希法亭
  第一节 世纪之交第二国际内外对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的初步研究
  一 恩格斯对垄断组织和交易所问题的研究
  二 拉法格、奥托·鲍威尔对美国托拉斯等问题的研究
  三 霍布森对英国“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创新
  一 从《保护关税职能的转变》到《金融资本》
  二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金融资本的统治
  三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四 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表现和历史地位
  第三节 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理解模式方面的转换
  一 从《资本论》到《金融资本》:资本主义理解模式的转换
  二 资本主义理解模式转换的主观原因:希法亭世界观的缺陷
  三 资本主义理解模式转换的客观背景:《金融资本》的历史功过
  第七章 “另类”理解模式和理论创新尝试:罗莎?卢森堡和考茨基
  第一节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在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创新
  一 从《国民经济学入门》到《资本积累论》和《反批判》
  二 卢森堡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批评
  三 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
  第二节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在资本主义理解模式方面的创新和影响
  一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引发的争论
  二 卢森堡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误解的学理错误和深层原因
  三 《资本积累论》在理解模式方面的创新:批判资本主义的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
  四 《资本积累论》在哲学方法论方面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的思想来源之一
  第三节 考茨基的“国际分工论”和“超帝国主义论”
  一 考茨基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二 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对农业地区的征服和兼并
  三 考茨基“国际分工论”和“超帝国主义论”的错误和可取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