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戏剧部分
第一章 改良传统戏曲的先声
一、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012
二、改良旧戏势在必行/016
第二章 一场关于文明戏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
一、关于“新剧家”与新剧的性质/023
二、新剧与旧剧之关系/026
三、关于新剧的剧本与表演问题/030
四、关于新剧失败之原因的讨论/040
第三章 “新青年派”与新、旧剧论争
一、新旧问题的提出成为争鸣焦点//051
二、新、旧戏代言人的正面交锋//059
三、胡适、“易卜生主义”及“问题剧”/070
四、旧戏批判与新剧主张/085
第四章 “国剧运动”与戏剧论争
一、在争鸣中强化“国剧”观念/104
二、反思“问题剧”与倡导现代戏剧/111
三、关于戏剧的文学性与演出性的争论/119
四、阐发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126
第五章 关于《雷雨》、《日出》的论争
一、关于《雷雨》的论争/135
二、关于《雷雨》是否是社会问题剧之争/137
三、关于《雷雨》中的“命运观念”问题的争论/142
四、是“结婚至上主义”还是现实主义/144
五、关于《日出》的讨论/151
六、曹禺的抗辩/156
第六章 关于夏衍的剧本《赛金花》的讨论
第七章 关于戏剧的“民族形式”论争
一、民众戏剧与“民族形式”/189
二、关于“旧瓶装新酒”的戏剧论争/193
三、“民族形式”的讨论的深化/196
第八章 抗战时期关于历史剧的论辩
一、郭沫若:“失事求似”,创造史剧/204
二、欧阳予倩:让“死”的历史在现代“复活”/219
三、陈白尘:“翻案”、“扭直”历史并非创作目的/226
四、历史剧问题座谈/232
五、其他人的历史剧观点/240
第九章 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论争
第十章 延安时期“演大戏”的论争
一、关于“演大戏”热潮出现的背景/262
二、关于“演大戏”的讨论/265
三、如何评价关于“演大戏”及其讨论/272
第十一章 环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争论
一、在全国戏剧界推行学习斯坦尼体系的运动/274
二、争论之一: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戏曲的问题/276
三、争论之二:关于如何对待和认识斯坦尼体系问题/280
第十二章 关于“第四种剧本”的争论
一、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讨论/288
二、关于《同甘共苦》的讨论/296
三、关于“第四种剧本”的讨论/300
第十三章 “十七年”关于历史剧的争论
一、关于《关汉卿》的讨论/303
二、关于《甲午海战》的讨论/312
三、关于《胆剑篇》的讨论/315
四、关于历史剧理论的讨论/324
第十四章 关于“演员的矛盾”的争鸣
第十五章 “文革”时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批判
一、一场批判“斯坦尼”的运动/343
二、批判“斯坦尼之流"/348
三、“四人帮”批判“斯坦尼”的深层动因/351
四、扫荡“斯坦尼流毒"/355
第十六章 对斯坦尼拉夫斯基的再评价
第十七章 80年代“有争论剧本”的争议(一)
一、《明月初照人》的争论/378
二、《马克思流亡伦敦》和《马克思秘史》的争论/390
第十八章 关于《骗子》的争论
一、关于骗子彤象/403
二、关于干部队伍的问题/408
三、关于张老的形象/411
四、关于主题思想问题/413
五、关于真实性问题/415
第十九章 80年代“有争议的剧本”的争论(二)
一、关于《车站》的争论/423
二、关于《野人》的争论/433
三、关于《WM(我们)》的争论/442
……
戏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