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审计学(第2版)

第1版序
第1版编写说明
第2版编写说明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审计定义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第三节 审计的分类
第四节 民间审计的组织管理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第一节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第二节 独立审计准则
第三节 质量控制准则
第四节 职业后续教育准则
第三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概述
第二节 短式审计报告的基本意见类型
第四章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一节 职业道德规范的性质与演变
第二节 职业道德规范框架结构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四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独立性规则
第五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规则
第六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保密性规则
第七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对同行的责任
第八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其他行为规则
第五章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产生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社会原因及性质
第二节 审计人员对委托单位的责任
第三节 习惯法下对第三者的责任
第四节 成文法下的民事责任
第五节 刑事责任
第六节 保密责任
第七节 审计界及审计人员个人在诉讼环境中的对策
第六章 审计目标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目标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第七章 审计过程概述
第一节 审计过程总述
第二节 审计测试概述
第八章 接受委托与审计计划
第一节 接受客户委托
第二节 审计计划概况
第三节 了解客户经营业务及行业情况
第四节 执行分析性程序
第五节 对重要认定确定初步审计策略
第九章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一节 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第十章 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组成成分
第三节 对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和描述
第四节 控制风险评价
第五节 控制测试及控制风险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审计抽样
第一节 审计抽样介绍
第二节 符合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第三节 实质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第十二章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第三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三章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与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
第四节 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四章 生产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生产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生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第四节 存货和销售成本的报表余额测试
第十五章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筹资循环报表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第四节 投资循环报表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六章 货币资金和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的特点、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
第二节 货币资金项目的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十七章 完成审计
第一节 索取管理当局声明书
第二节 获取律师声明书
第三节 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
第四节 分析性程序
第五节 评价审计结果
第六节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第七节 与管理当局沟通
第八节 期后发现的事实
第十八章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
第一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第二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第三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
第四节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控制测试
第五节 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
第六节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章 舞弊审计
第一节 舞弊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责任
第三节 引发舞弊的风险因素
第四节 舞弊的防范
第五节 舞弊的侦察
第二十章 政府审计
第一节 政府审计概述
第二节 政府审计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内部审计
第一节 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内部审计的定义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第四节 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第五节 内部审计的程序
第六节 内部审计的规范
第1版编写说明
第2版编写说明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审计定义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第三节 审计的分类
第四节 民间审计的组织管理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第一节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第二节 独立审计准则
第三节 质量控制准则
第四节 职业后续教育准则
第三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概述
第二节 短式审计报告的基本意见类型
第四章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一节 职业道德规范的性质与演变
第二节 职业道德规范框架结构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四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独立性规则
第五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规则
第六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保密性规则
第七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对同行的责任
第八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其他行为规则
第五章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产生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社会原因及性质
第二节 审计人员对委托单位的责任
第三节 习惯法下对第三者的责任
第四节 成文法下的民事责任
第五节 刑事责任
第六节 保密责任
第七节 审计界及审计人员个人在诉讼环境中的对策
第六章 审计目标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目标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第七章 审计过程概述
第一节 审计过程总述
第二节 审计测试概述
第八章 接受委托与审计计划
第一节 接受客户委托
第二节 审计计划概况
第三节 了解客户经营业务及行业情况
第四节 执行分析性程序
第五节 对重要认定确定初步审计策略
第九章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一节 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第十章 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组成成分
第三节 对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和描述
第四节 控制风险评价
第五节 控制测试及控制风险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审计抽样
第一节 审计抽样介绍
第二节 符合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第三节 实质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第十二章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第三节 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三章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采购和支出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与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
第四节 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四章 生产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生产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生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第四节 存货和销售成本的报表余额测试
第十五章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投资和筹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业务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筹资循环报表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第四节 投资循环报表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第十六章 货币资金和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的特点、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
第二节 货币资金项目的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十七章 完成审计
第一节 索取管理当局声明书
第二节 获取律师声明书
第三节 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
第四节 分析性程序
第五节 评价审计结果
第六节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第七节 与管理当局沟通
第八节 期后发现的事实
第十八章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
第一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第二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第三节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
第四节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控制测试
第五节 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
第六节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章 舞弊审计
第一节 舞弊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责任
第三节 引发舞弊的风险因素
第四节 舞弊的防范
第五节 舞弊的侦察
第二十章 政府审计
第一节 政府审计概述
第二节 政府审计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内部审计
第一节 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内部审计的定义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第四节 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第五节 内部审计的程序
第六节 内部审计的规范
陈汉文,1968年生,四川梁平人。1997年获得经济学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审计方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审计方向学术带头人,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loo)和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主任、《中国经济问题》编委、福建省高级审汁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等。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沦文100余篇,撰写《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等专著、译著、教材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曾获得中国审计学会、小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荣誉奖、等奖及多项政府奖励。
《审计学》(第2版)全面介绍国家审计、民间审计以及内部审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突出审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另外,《审计学》(第2版)还全面论述市场经济对审计的各种要求所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一些重要基本审计知识。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当当缺货 | ![]() 24小时内更新 |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