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许地山+徐志摩+鲁迅+朱自清精品选(套装共4册)

《徐志摩精品选》
诗歌
我有一个恋爱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沙扬娜拉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去吧
为要寻一个明星
留别日本
地中海
石虎胡同七号
雷峰塔
月下雷峰影片
沪杭车中
难得
朝雾里的小草花
乡村里的音籁
天国的消息
不再是我的乖乖
月下待杜鹃不来
一星弱火
为谁
雪花的快乐
康桥,再会吧
翡冷翠的一夜
呻吟语
他怕他说出口
偶然
珊瑚
客中
半夜深巷琵琶
决断
最后的那一天
望月
再不见雷峰
苏苏
又一次试验
我等候你
春的投生
渺小
阔的海
再别康桥
黄鹂
秋月
山中
两个月亮
生活
残破
活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你去
雁儿们
难忘
草上的露珠儿
私语
你是谁呀?
北方的冬天是冬天
散文
自剖
想飞
泰山日出
“迎上前去”
曼殊斐尔
我的彼得
印度洋上的秋思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天目山中笔记
我的祖母之死
浓得化不开之一
浓得化不开之二
落叶
拜伦
罗曼罗兰
济慈的夜莺歌
伤双栝老人
小说
泰戈尔来华
吸烟与文化
珰女士
春痕
一个清清的早上
两姊妹
轮盘
家德
书信
爱眉小札(节选)
致胡适
致周作人
致父母亲
致蒋伟慰堂
致陆小曼
致泰戈尔
致恩厚之
致罗素
致魏雷
《鲁迅精品选》
小说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祝福
幸福的家庭
长明灯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狗·猫·鼠
秋夜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死火
诗歌
短诗(二十八首)
赠人
哀范君三章
教授杂咏四首
无题二首
杂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
夏三虫
我观北大
路
通信
夜颂
天上地下
学生和玉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谈金圣叹
关于女人
上海的少女
火
作文秘诀
二丑艺术
偶成
秋夜纪游
青年与老子
难得糊涂
未来的光荣
拿来主义
捣鬼心传
过年
运命
新药
清明时节
忆刘半农君
说“面子”
中秋二愿
《许地山精品选》
散文小品
蛇
笑
三迁
愿
山响
愚妇人
蜜蜂和农人
爱底痛苦
信仰底哀伤
暗途
海
梨花
难解决的问题
债
暾将出兮东方
鬼赞
春底林野
花香雾气中底梦
荼蘼
美底牢狱
补破衣底老妇人
再会
桥边
头发
疲倦底母亲
处女底恐怖
我想
乡曲底狂言
生
面具
落花生
别话
上景山
先农坛
忆卢沟桥
短篇小说
命命鸟
商人妇
黄昏后
缀网劳蛛
无法投递之邮件(续)
危巢坠简
铁鱼底鳃
三博士
街头巷尾之伦理
归途
无忧花
女儿心
人非人
春桃
萤灯
桃金娘
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文化论述
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
观音崇拜之由来
礼俗与民生
宗教的妇女观
国粹与国学
论“反新式风花雪月”
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
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
《朱自清精品选》
散文
歌声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旅行杂记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说梦
扬州的夏日
我是扬州人
阿河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儿女
看花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清华的一日
重庆行记
南京
潭柘寺戒坛寺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温州的踪迹
白马湖
春
松堂游记
初到清华记
重庆一瞥
杂文
父母的责任
正义
刹那
团体生活
赠言
说话
沉默
买书
很好
北平沦陷那一天
如面谈
论诚意
论自己
论东西
论别人
论青年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老实话
小说
别
笑的历史
诗歌
我有一个恋爱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沙扬娜拉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去吧
为要寻一个明星
留别日本
地中海
石虎胡同七号
雷峰塔
月下雷峰影片
沪杭车中
难得
朝雾里的小草花
乡村里的音籁
天国的消息
不再是我的乖乖
月下待杜鹃不来
一星弱火
为谁
雪花的快乐
康桥,再会吧
翡冷翠的一夜
呻吟语
他怕他说出口
偶然
珊瑚
客中
半夜深巷琵琶
决断
最后的那一天
望月
再不见雷峰
苏苏
又一次试验
我等候你
春的投生
渺小
阔的海
再别康桥
黄鹂
秋月
山中
两个月亮
生活
残破
活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你去
雁儿们
难忘
草上的露珠儿
私语
你是谁呀?
北方的冬天是冬天
散文
自剖
想飞
泰山日出
“迎上前去”
曼殊斐尔
我的彼得
印度洋上的秋思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天目山中笔记
我的祖母之死
浓得化不开之一
浓得化不开之二
落叶
拜伦
罗曼罗兰
济慈的夜莺歌
伤双栝老人
小说
泰戈尔来华
吸烟与文化
珰女士
春痕
一个清清的早上
两姊妹
轮盘
家德
书信
爱眉小札(节选)
致胡适
致周作人
致父母亲
致蒋伟慰堂
致陆小曼
致泰戈尔
致恩厚之
致罗素
致魏雷
《鲁迅精品选》
小说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祝福
幸福的家庭
长明灯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狗·猫·鼠
秋夜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死火
诗歌
短诗(二十八首)
赠人
哀范君三章
教授杂咏四首
无题二首
杂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
夏三虫
我观北大
路
通信
夜颂
天上地下
学生和玉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谈金圣叹
关于女人
上海的少女
火
作文秘诀
二丑艺术
偶成
秋夜纪游
青年与老子
难得糊涂
未来的光荣
拿来主义
捣鬼心传
过年
运命
新药
清明时节
忆刘半农君
说“面子”
中秋二愿
《许地山精品选》
散文小品
蛇
笑
三迁
愿
山响
愚妇人
蜜蜂和农人
爱底痛苦
信仰底哀伤
暗途
海
梨花
难解决的问题
债
暾将出兮东方
鬼赞
春底林野
花香雾气中底梦
荼蘼
美底牢狱
补破衣底老妇人
再会
桥边
头发
疲倦底母亲
处女底恐怖
我想
乡曲底狂言
生
面具
落花生
别话
上景山
先农坛
忆卢沟桥
短篇小说
命命鸟
商人妇
黄昏后
缀网劳蛛
无法投递之邮件(续)
危巢坠简
铁鱼底鳃
三博士
街头巷尾之伦理
归途
无忧花
女儿心
人非人
春桃
萤灯
桃金娘
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文化论述
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
观音崇拜之由来
礼俗与民生
宗教的妇女观
国粹与国学
论“反新式风花雪月”
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
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
《朱自清精品选》
散文
歌声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旅行杂记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说梦
扬州的夏日
我是扬州人
阿河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儿女
看花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清华的一日
重庆行记
南京
潭柘寺戒坛寺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温州的踪迹
白马湖
春
松堂游记
初到清华记
重庆一瞥
杂文
父母的责任
正义
刹那
团体生活
赠言
说话
沉默
买书
很好
北平沦陷那一天
如面谈
论诚意
论自己
论东西
论别人
论青年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老实话
小说
别
笑的历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左翼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毛泽东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鲁迅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到三味书屋私塾读书。1899年,他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读书,喜欢在课余读译本新书,尤其喜好小说。1902年2月,他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年8月,鲁迅往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用医术救治当时麻木的中国人。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起中国人觉醒。回国后,鲁迅曾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并长期任职教育部,同时在许多学校授课。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
1920秋季,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并于1921年12月发表,成为不朽著作,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1923年秋,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2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创作了一系列回忆性散文,并结集为《朝花夕拾》,他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鲁迅还创作了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小说写法。
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前往香港作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后因参与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而辞职。此后鲁迅定居上海,一边从事写作,一边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揭露腐败反动的当局,同情与支持革命的行动。
1936年1O月,鲁迅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并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鲁迅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论文、翻译等,在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中,都有自己的全新创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人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人本科哲学系。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920年,他修完课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后来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先生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而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朱自清致力于散文创作,成就卓著。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朱自清创作的作品文笔清新,为我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学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895年,许地山随父迁入福建龙溪,13岁进入随宦学堂学习,课外补习经史。1911年,他担任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教员。1913年,他担任缅甸仰光侨校教师。1915年底,他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1917年,他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文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他取得文学士学位,毕业后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22年,他毕业取得神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燕京大学助理,兼任平民大学教师。
1921年,许地山与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并积极参加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活动。1922年,他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1924年,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进人牛津大学研究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宗教和哲学、人类学等。
1926年,许地山取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途经印度,便在此逗留研究梵文和佛学。归国后,他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先后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同时兼任平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员。
1933年,许地山应邀到中山大学讲授人类学。同年冬季,他再赴印度从事研究。一年后回国,他仍任教于燕京大学。1935年,他受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41年8月4日,他因心脏病去世。
许地山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且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生动,感情深沉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方面,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
许地山的著作有《达衷集》《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扶箕迷信底心理》《国粹与国学》《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主要文学作品有《命命鸟》《缀网劳珠》《危巢坠简》《换巢鸾凤》《玉官》《空山灵雨》等。他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成为他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春桃》《铁鱼底鳃》等,很具有现实性。
许地山创作的最大艺术特色是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侧重于表现自己的理智,因此好作冷静而富于哲理的议论,并力图用有头有尾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来证明它,他显然深受印度神话与佛教文学的熏陶。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中最独特的作家之一。正是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抹煞的一席地位。
鲁迅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到三味书屋私塾读书。1899年,他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读书,喜欢在课余读译本新书,尤其喜好小说。1902年2月,他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年8月,鲁迅往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用医术救治当时麻木的中国人。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起中国人觉醒。回国后,鲁迅曾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并长期任职教育部,同时在许多学校授课。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
1920秋季,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并于1921年12月发表,成为不朽著作,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1923年秋,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2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创作了一系列回忆性散文,并结集为《朝花夕拾》,他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鲁迅还创作了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小说写法。
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前往香港作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后因参与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而辞职。此后鲁迅定居上海,一边从事写作,一边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揭露腐败反动的当局,同情与支持革命的行动。
1936年1O月,鲁迅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并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鲁迅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论文、翻译等,在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中,都有自己的全新创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人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人本科哲学系。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920年,他修完课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后来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先生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而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朱自清致力于散文创作,成就卓著。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朱自清创作的作品文笔清新,为我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学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895年,许地山随父迁入福建龙溪,13岁进入随宦学堂学习,课外补习经史。1911年,他担任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教员。1913年,他担任缅甸仰光侨校教师。1915年底,他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1917年,他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文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他取得文学士学位,毕业后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22年,他毕业取得神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燕京大学助理,兼任平民大学教师。
1921年,许地山与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并积极参加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活动。1922年,他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1924年,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进人牛津大学研究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宗教和哲学、人类学等。
1926年,许地山取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途经印度,便在此逗留研究梵文和佛学。归国后,他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先后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同时兼任平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员。
1933年,许地山应邀到中山大学讲授人类学。同年冬季,他再赴印度从事研究。一年后回国,他仍任教于燕京大学。1935年,他受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41年8月4日,他因心脏病去世。
许地山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且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生动,感情深沉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方面,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
许地山的著作有《达衷集》《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扶箕迷信底心理》《国粹与国学》《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主要文学作品有《命命鸟》《缀网劳珠》《危巢坠简》《换巢鸾凤》《玉官》《空山灵雨》等。他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成为他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春桃》《铁鱼底鳃》等,很具有现实性。
许地山创作的最大艺术特色是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侧重于表现自己的理智,因此好作冷静而富于哲理的议论,并力图用有头有尾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来证明它,他显然深受印度神话与佛教文学的熏陶。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中最独特的作家之一。正是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抹煞的一席地位。
《徐志摩精品选》:
在我们年少时,总会读过几本好书,它们或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或帮我们慰藉了失落的心灵,或让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为了将这份感动和领悟传承下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安徽智之虎文化有限公司2012联袂奉献出一套传世经典——《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2012升级版)。108本巨著本本经典,古今中外大师佳作云集,为孩子们承托起了一片真善美的天空!
《鲁迅精品选》:
鲁迅我国著名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具有准确、形象、辛辣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社会概括性。文风精练、朴实,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许地山精品选》:
《许地山精品选》由散文小品、蛇、笑、三迁、愿、山响、愚妇人、蜜蜂和农人、爱底痛苦、信仰底哀伤、暗途、梨花、难解决的问题、暾将出兮东方、花香雾气中底梦等内容。
《朱自清精品选》:
《朱自清精品选》主要包括歌声、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旅行杂记、航船中的文明、背影、说梦、扬州的夏日、我是扬州人、阿河、白采、荷塘月色等内容。
在我们年少时,总会读过几本好书,它们或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或帮我们慰藉了失落的心灵,或让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为了将这份感动和领悟传承下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安徽智之虎文化有限公司2012联袂奉献出一套传世经典——《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2012升级版)。108本巨著本本经典,古今中外大师佳作云集,为孩子们承托起了一片真善美的天空!
《鲁迅精品选》:
鲁迅我国著名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具有准确、形象、辛辣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社会概括性。文风精练、朴实,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许地山精品选》:
《许地山精品选》由散文小品、蛇、笑、三迁、愿、山响、愚妇人、蜜蜂和农人、爱底痛苦、信仰底哀伤、暗途、梨花、难解决的问题、暾将出兮东方、花香雾气中底梦等内容。
《朱自清精品选》:
《朱自清精品选》主要包括歌声、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旅行杂记、航船中的文明、背影、说梦、扬州的夏日、我是扬州人、阿河、白采、荷塘月色等内容。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京东缺货N个月 | ![]() 2天前更新 |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