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方阵:名家自述系列(套装共2册)《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第一编 百岁口述传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妻子张允和
九 “流水式”的恋爱
十 “举杯齐眉”
十一 四姐妹
十二 连襟沈从文
十三 留学日本
十四 抗日战争
十五 从上海到四川
十六 “左”倾幼稚病
十七 美国生活
十八 和爱因斯坦聊天
十九 环游世界
二十 美国归来
二十一 上海的变化
二十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十三 新陋室铭
新陋室铭
二十四 昆曲研习社
二十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十六 “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十七 重游欧美
二十八 家庭文化
二十九 “周百科”
三十 晚年所思
三十一 长寿之道
第二编 记忆的碎片
少年家学
坐独轮车上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抗战八年
故人风流
“文革”劫难
大雁粪雨
暮年生活
“傻瓜电脑”的趣事
八十六岁的老太学电脑
按钮娃娃
十二岁的女孩看了一天就能打字
十三岁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议书
有书无斋记
在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
示》五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窗外的大树风光
失落了的欢欣
地球缩小了,胸襟要开阔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
——《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前言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见闻随笔》前言
聊天的记录
——《学思集》后记
回首百年
——《百岁新稿》自序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世纪的来客
——《二十一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前言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前言
残酷的自然规律
——《浪花集》后记
第三编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
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语文大众化
乐观主义
三化和三性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切音字运动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阶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两个发展层次
五百年一次飞跃
卢戆章:切音字运动的开创者
蔡元培:现代新教育的开创者
提倡国语和白话文
提倡注音符号和拉丁化
提倡“世界语”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
新时代的先驱者
瞿秋白先生的语言观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观
附录 :瞿秋白方案和三种方案的比较
黎锦熙: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黎锦熙先生和语文现代化
胡愈之引导一代青年
高瞻远瞩
“爱斯不难读”
“手头字”
“大众语”
文字改革
冲破中世纪的黑暗
叶籁士:左翼语文运动的倡导者
新文化、新语文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倪海曙:拉丁化运动的旗手
胡乔木:智慧的巨星
扩大白话文运动的成果
扩大汉字简化的范围
解决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难题
村野辰雄:日语罗马字的旗手
魏建功: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
陈望道:革命教育家
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
现代语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跟倒退逆流作不妥协的斗争
罗常培: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
王力: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林汉达:大众化的教育家
向传统教育挑战
参加扫盲工作
研究拼音文字
编写历史故事和提倡成语通俗化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
大百科全书和拼音序列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刘尊棋:《中国日报》的创办人
纽约初见
香港重逢
主持《简明不列颠》
创办英文《中国日报》
张志公:实用语法学家
曾世英:现代地图学的开创者
开创现代地图学的新纪元
与大学者为友
逆境中有顺境
郑权伯:水利学大师
良师益友
海上论文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第四编 我和语文现代化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
我和语文现代化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使文字改革跟语言学挂钩
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研究信息化时代的中国语文问题
《汉字改革概论》序言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一 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二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前言
《人类文字学浅说》前言
《字母的故事》前言
为什么要讲《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讲些什么
《今日花开又一年》序言
《现代汉字学》序言
《比较文字学初探》后记
《汉字改革概论》三版序言
周有光先生事略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第一辑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
两张地图,一本相簿
思蜀
黄河一掬
金陵子弟江湖客
我的写作经验
六千个日子
四窟小记
自豪与自幸
——我的国文启蒙
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焚鹤人
我的四个假想敌
日不落家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望乡的牧神
地图
轮转天下
书斋·书灾
假如我有九条命
第二辑朝拜缪斯的长征——师友交游
记弗罗斯特
石城之行
第十七个诞辰
送思果
爱弹低调的高手
——远悼吴鲁芹先生
沙田七友记
前言
宋淇(笔名林以亮)
高克毅(笔名乔志高)
蔡濯堂(笔名思果)
陈之藩
胡金铨
刘国松
黄维樑
五月美国行
秋之颂
——敬悼梁实秋先生
满亭星月
文章与前额并高
第三辑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
——《舟子的悲歌第二辑·序诗》
舟子的飞鸿惊醒了灵魂的梦
——《舟子的悲歌·后记》
谁为我掀开了缪斯的面纱?
——《蓝色的羽毛·后记》
写诗,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钟乳石·后记》
将画的颜料散落在诗的“面包篮”
——《万圣节·序》
让乡愁的河流过这美丽的土地
——《万圣节·后记》
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五陵少年·自序》
沿“新月”余绪顺流而下
——《天国的夜市·后记》
让记忆的风在水仙间流浪
——《敲打乐·后记》
诗,灵魂最真切的日记
——《敲打乐·新版自序》
远行和独行是灵魂的亲兄弟
——《在冷战的年代·后记》
现代中国意识的惊蛰
——《在冷战的年代·新版序》
诗的三度空间:历史—地域—现实
——《白玉苦瓜·自序》
诗乐合,歌乃生
——《白玉苦瓜·后记》
清泉撕碎了黄沙的锦缎
——《白玉苦瓜·三版自序》
孩子,你快十岁了呀
——《白玉苦瓜·十版自序》
天狼仍嗥光年外
——《天狼星》诗集后记
蓦然回首竟孑然一身
——《与永恒拔河·后记》
剖出年轮三十三
——《余光中诗选·代自序》
儒道合流的婉转还乡
——《隔水观音·后记》
十载归来赋紫荆
——《紫荆赋·自序》
换位·就位·复位
——《梦与地理·后记》
诗,我的辟邪茱萸!
——《五行无阻·后记》
二十五载对海结海缘
——《高楼对海·后记》
诗艺老更醇
——《藕神·自序》
撒盐于烛之伊始
——《左手的缪斯·后记》
破镜片片逾十载
——《左手的缪斯·新版序》
仙人掌上雨初晴
——《掌上雨·新版序》
把交响乐的音符钉在异域的天空
——《逍遥游·后记》
孩子,看看你成长的样子!
——《逍遥游·九歌新版序》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望乡的牧神·后记》
左行的列车踩着右侧的轨道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
旅人的舞步旋转于智者的湖泊
——《隔水呼渡·自序》
东方的山水遇见西方的葵儿
——《从徐霞客到梵谷·自序》
浮动的水彩
——《高速的联想·自序》
六十颗眸子穿过四十载星空
——《桥跨黄金城·自序》
四度:文学的地理拼图
——《与海为邻·自序》
一个船长的航海日志
——《蓝墨水的下游·后记》
诗里诗外话诗艺
——《余光中谈诗歌·自序》
炼石补天蔚晚霞
——序《余光中集》
为人作序
——写在《井然有序》之前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
第一编 百岁口述传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妻子张允和
九 “流水式”的恋爱
十 “举杯齐眉”
十一 四姐妹
十二 连襟沈从文
十三 留学日本
十四 抗日战争
十五 从上海到四川
十六 “左”倾幼稚病
十七 美国生活
十八 和爱因斯坦聊天
十九 环游世界
二十 美国归来
二十一 上海的变化
二十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十三 新陋室铭
新陋室铭
二十四 昆曲研习社
二十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十六 “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十七 重游欧美
二十八 家庭文化
二十九 “周百科”
三十 晚年所思
三十一 长寿之道
第二编 记忆的碎片
少年家学
坐独轮车上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抗战八年
故人风流
“文革”劫难
大雁粪雨
暮年生活
“傻瓜电脑”的趣事
八十六岁的老太学电脑
按钮娃娃
十二岁的女孩看了一天就能打字
十三岁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议书
有书无斋记
在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
示》五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窗外的大树风光
失落了的欢欣
地球缩小了,胸襟要开阔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
——《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前言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见闻随笔》前言
聊天的记录
——《学思集》后记
回首百年
——《百岁新稿》自序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世纪的来客
——《二十一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前言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前言
残酷的自然规律
——《浪花集》后记
第三编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
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语文大众化
乐观主义
三化和三性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切音字运动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阶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两个发展层次
五百年一次飞跃
卢戆章:切音字运动的开创者
蔡元培:现代新教育的开创者
提倡国语和白话文
提倡注音符号和拉丁化
提倡“世界语”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
新时代的先驱者
瞿秋白先生的语言观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观
附录 :瞿秋白方案和三种方案的比较
黎锦熙: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黎锦熙先生和语文现代化
胡愈之引导一代青年
高瞻远瞩
“爱斯不难读”
“手头字”
“大众语”
文字改革
冲破中世纪的黑暗
叶籁士:左翼语文运动的倡导者
新文化、新语文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倪海曙:拉丁化运动的旗手
胡乔木:智慧的巨星
扩大白话文运动的成果
扩大汉字简化的范围
解决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难题
村野辰雄:日语罗马字的旗手
魏建功: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
陈望道:革命教育家
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
现代语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跟倒退逆流作不妥协的斗争
罗常培: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
王力: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林汉达:大众化的教育家
向传统教育挑战
参加扫盲工作
研究拼音文字
编写历史故事和提倡成语通俗化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
大百科全书和拼音序列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刘尊棋:《中国日报》的创办人
纽约初见
香港重逢
主持《简明不列颠》
创办英文《中国日报》
张志公:实用语法学家
曾世英:现代地图学的开创者
开创现代地图学的新纪元
与大学者为友
逆境中有顺境
郑权伯:水利学大师
良师益友
海上论文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第四编 我和语文现代化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
我和语文现代化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使文字改革跟语言学挂钩
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研究信息化时代的中国语文问题
《汉字改革概论》序言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一 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二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前言
《人类文字学浅说》前言
《字母的故事》前言
为什么要讲《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讲些什么
《今日花开又一年》序言
《现代汉字学》序言
《比较文字学初探》后记
《汉字改革概论》三版序言
周有光先生事略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第一辑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
两张地图,一本相簿
思蜀
黄河一掬
金陵子弟江湖客
我的写作经验
六千个日子
四窟小记
自豪与自幸
——我的国文启蒙
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焚鹤人
我的四个假想敌
日不落家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望乡的牧神
地图
轮转天下
书斋·书灾
假如我有九条命
第二辑朝拜缪斯的长征——师友交游
记弗罗斯特
石城之行
第十七个诞辰
送思果
爱弹低调的高手
——远悼吴鲁芹先生
沙田七友记
前言
宋淇(笔名林以亮)
高克毅(笔名乔志高)
蔡濯堂(笔名思果)
陈之藩
胡金铨
刘国松
黄维樑
五月美国行
秋之颂
——敬悼梁实秋先生
满亭星月
文章与前额并高
第三辑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
——《舟子的悲歌第二辑·序诗》
舟子的飞鸿惊醒了灵魂的梦
——《舟子的悲歌·后记》
谁为我掀开了缪斯的面纱?
——《蓝色的羽毛·后记》
写诗,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钟乳石·后记》
将画的颜料散落在诗的“面包篮”
——《万圣节·序》
让乡愁的河流过这美丽的土地
——《万圣节·后记》
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五陵少年·自序》
沿“新月”余绪顺流而下
——《天国的夜市·后记》
让记忆的风在水仙间流浪
——《敲打乐·后记》
诗,灵魂最真切的日记
——《敲打乐·新版自序》
远行和独行是灵魂的亲兄弟
——《在冷战的年代·后记》
现代中国意识的惊蛰
——《在冷战的年代·新版序》
诗的三度空间:历史—地域—现实
——《白玉苦瓜·自序》
诗乐合,歌乃生
——《白玉苦瓜·后记》
清泉撕碎了黄沙的锦缎
——《白玉苦瓜·三版自序》
孩子,你快十岁了呀
——《白玉苦瓜·十版自序》
天狼仍嗥光年外
——《天狼星》诗集后记
蓦然回首竟孑然一身
——《与永恒拔河·后记》
剖出年轮三十三
——《余光中诗选·代自序》
儒道合流的婉转还乡
——《隔水观音·后记》
十载归来赋紫荆
——《紫荆赋·自序》
换位·就位·复位
——《梦与地理·后记》
诗,我的辟邪茱萸!
——《五行无阻·后记》
二十五载对海结海缘
——《高楼对海·后记》
诗艺老更醇
——《藕神·自序》
撒盐于烛之伊始
——《左手的缪斯·后记》
破镜片片逾十载
——《左手的缪斯·新版序》
仙人掌上雨初晴
——《掌上雨·新版序》
把交响乐的音符钉在异域的天空
——《逍遥游·后记》
孩子,看看你成长的样子!
——《逍遥游·九歌新版序》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望乡的牧神·后记》
左行的列车踩着右侧的轨道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
旅人的舞步旋转于智者的湖泊
——《隔水呼渡·自序》
东方的山水遇见西方的葵儿
——《从徐霞客到梵谷·自序》
浮动的水彩
——《高速的联想·自序》
六十颗眸子穿过四十载星空
——《桥跨黄金城·自序》
四度:文学的地理拼图
——《与海为邻·自序》
一个船长的航海日志
——《蓝墨水的下游·后记》
诗里诗外话诗艺
——《余光中谈诗歌·自序》
炼石补天蔚晚霞
——序《余光中集》
为人作序
——写在《井然有序》之前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
周有光,1906年生,原名周耀平,江苏常州人。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是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记忆的碎片”、“回顾语言学界往事”、“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