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哲学(第五版)(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作者:陈兴良著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7
丛书: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
页数:952
定价:178.00 元
ISBN-13:9787300205496
ISBN-10:7300205496 
去豆瓣看看    导 论     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2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12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第一章  主观恶性     27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27
  第二节 心理事实    34
  第三节 规范评价    50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68
  第二章  客观危害     72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72
  第二节 行为事实    77
  第三节 价值评判    100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114
  第三章  再犯可能     118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118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119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131
  第四章  初犯可能     136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136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137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150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155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155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164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174
  第六章  故意犯罪     189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189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191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203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209
  第七章  过失犯罪     218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218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221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228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232
  第五节 过失责任    240
  第八章  作为犯罪     248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248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251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256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264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273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273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276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281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299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304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304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31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     33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    339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    346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    351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     354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    354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    361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    364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     368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    368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    377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    383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    385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     391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    391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    396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399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    404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     416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    416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    418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    425
  第十六章  生命刑     449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    449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    452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    461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    464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75
  第十七章  自由刑     483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    483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    488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    494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    498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12
  第十八章  财产刑     515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    515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    520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    529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    541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47
  第十九章  资格刑     552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    552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    558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    565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    571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78
  第二十章  保安刑     582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582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586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    592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    600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    608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     617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    617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    619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    622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    626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     631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631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652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     667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    667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671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    678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    694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    703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     708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    708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    717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    722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    751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    757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     766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766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    771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    779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    787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    795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    799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     803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    803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    813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    815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    841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     846
  第一节 概述    846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    850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    855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    860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    866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    870
  结束语
  附录Ⅰ  参引书目
  附录Ⅱ  名词索引
  后 记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刑法哲学》一书是当代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成名之作。它初版于1992年,当时面对着其他部门法学的竞争与挑战,刑法学意欲何为、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刑法学研究的学者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对此,当时的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从体系到内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论,完成从注释刑法学到理论刑法学的转变。本书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刑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就的。作者根据当时所有能够看到的国内、国外资料,建构了本书的刑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罪刑关系中心论”。作者认为,刑法哲学体系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的,反映了作者对于刑法哲学的独到见解。刑法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并非独一二的,每一种刑法哲学都可以有自己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与深化刑法学的发展。本书作者所勾勒出的“罪刑关系中心论”的刑法哲学体系共包含15个范畴,如书稿导论中的图示,其间的辩证关系涵括了刑法的基本问题,也即本书的逻辑体系。正如作者所言,《刑法哲学》对于他自身是一个刑法学术研究的起点,对于我国的刑法学,也是它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节点。这就是本书所具有的学术史的意义,也是本书作为第5版的出版价值之所在。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