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抢】王立群智解成语(4册装,1~4)

王立群智解成语①
一、成语是如何炼成的
汉语是世界上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是汉语中能表现民族语言特色的部分。成语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是历史的缩影,成语是民族文化浓缩的结晶,成语是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成语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可以这么说,不了解成语,不熟悉成语,不会准确地运用成语,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汉语强大的表现力,就永远体验不到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只能一直徘徊在汉语的大门之外。既然成语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成语到底是怎样的语言片段呢?成语是怎么“成”的呢?
“成语”一词的形成
“成语”的“成”
成语的生成来源
二、舌尖上的成语
民以食为天,吃喝是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爱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别爱吃的人,现在被称为“吃货”。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吃也特别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各方面满足着自己的味蕾。打开电视看一看,几乎每一家电视台都有一档关于吃的栏目。中国历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献。我们从成语的角度,来讲几个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因为吃
各自为政——还是因为吃
不食周粟——人活着不光只为吃
墦间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三、梦里乾坤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会做梦。艺术家因为梦激发出创作灵感,方术之士通过梦来预测未来的吉凶,普通人因为梦人生平添了几许色彩。梦无论怎么奇特,总是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的,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曲折反映。在历史的沉积中,梦亦无处不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就源自古人的梦,与梦有密切的关系。
病入膏肓:梦即现实
庄周梦蝶:纠缠不清的梦与现实
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现实没有梦中寻
痴人说梦:多闻阙疑
四、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年的央视春晚,有一首朴实的歌曲,以平凡的语句、舒缓的旋律,诉说了岁月流转中的普通故事。“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曲在不经意的旋律流淌中,一下子触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成为这年春晚火的歌曲。这首朴实感人的歌曲名字叫《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词不惊人、曲不激烈的歌曲,为什么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时间究竟是什么
确定的时间与不确定的心理
一个起点两种态度
五、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以“家风是什么”为题,在全国许多地方连续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个活动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们对家风内涵的进一步思考。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了好几起校园投毒案,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坑爹”事件,促使我们对教育这个问题追问、反思。不少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古代,试图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经验教训。汉语成语中有哪些育子成语呢?我们从中有何借鉴呢?
“孺子牛”的尴尬
什么是爱
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传身教
六、寻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贪”的封建社会,清官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于是,百姓们虚构出了众多的青天大老爷,他们“铁面无私辨忠奸”,他们是“定盘的星”,寄托着百姓心中的信仰与期待。任何虚构都是有现实基础的,中国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风亮节彰显着官场正气。“反腐”与“倡廉”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对贪官进行揭露的同时,学习清官的高风亮节亦是必要之举。那么,中国有哪些清正廉洁的成语?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贪为宝
“两袖清风”与“两袖铜臭”
“一意孤行”的坚守
借我一双慧眼
七、“老虎”与“苍蝇”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行动开启了新时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来,一批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决心与信心,使得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么,中国成语中有哪些与“老虎”“苍蝇”有关的成语?“老虎”“苍蝇”为何该打?
乌纱的诱惑
有利可图
贪官之“贪”
八、诚信的力量
诚实守信是人类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在今天,这一向来被奉为圭臬的传统道德像一座遍体鳞伤、备受侵蚀的大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司空见惯,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
“三季”的承诺
立木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图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基本的人格修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师友的提携之情,这自不必言,智障儿童身边的圆梦人,老人摔倒后素不相识的人伸出的一双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伞,挫折时一句鼓励的话语,无一不是心中感动的瞬间,传递出的是铭记一生的温暖。中国成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知恩图报”自然是成语家庭的重要一员,那么,中国成语中有哪些经典的感恩成语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呢?
结草衔环
一饭千金
知恩图报
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罗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雅虎读书,2012年10月9日)。接着,有新数据指出,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后来,又有人研究说,按照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为8.4—8.5本,美国约为8.7本。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东方今报》2013年10月17日)。尽管这些数据很不确切,但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是非常低的。中国人真的不读书吗?
中国人是有阅读的习惯的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没空,忙着呢
十一、安得广夏千万间
十二、老有所依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祸
十四、包装界的怪象
十五、雾里看花
王立群智解成语②
一、婚姻的幸福密码
二、真正的勇士
三、朋友之交
四、流言猛于虎
五、怎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六、医患之殇
七、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没有未来
八、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
九、死不起的中国人
十、说话是门艺术
十一、“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十二、你方秀罢我登场
十三、睡觉那些事儿
十四、中国式饭局
十五、欲望双面胶
《王立群智解成语③》目录:
一、世界这么大,还能遇见你……………………………1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2
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爱之幸…………………………6
走马观花:陡然转变的幸福…………………………13
二、待你长发及腰………………………………………17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无瑕的恋情……………………18
金屋藏娇:美丽的童话……………………………22
情窦初开、秋水伊人:初恋不顾一切…………………28
三、相约在荒烟蔓草的年代………………………………33
桑中之约、桑间濮上:约会的好去处…………………34
花前月下、月约星期:约会可不是秀给别人看的……39
待月西厢:一部经典的约会教科书…………………46
四、拿什么送给你,我的爱人……………………………49
采兰赠芍:中国式情人节礼物………………………50
投木报琼:《诗经》时代的抛绣球……………………56
钿合金钗:唐玄宗的爱情信物………………………59
五、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67
割臂之盟:私定终身的约定…………………………68
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热恋时的坚定执着……………74
之死靡它:遭遇打击时的触底反弹…………………79
六、土豪、屌丝、文艺青年、高富帅………………………84
以貌取人:谁都喜欢漂亮的,可哪有那么多漂亮的…85
才貌双全:想得很美,不过也就是想想………………93
嫌贫爱富:似乎令人厌,其实很现实…………………98
东食西宿:貌似好办法,实际不可能………………101
七、多情自古伤离别
……
八、从别后、忆相逢
……
九、爱的阻力
……
十、向左走、向右走
……
十一、爱入歧途
……
十二、中国式姻缘
……
十三、今天我要嫁给你
……
十四、婚姻磁场
……
十五、白头偕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
……
后记
《智解成语.4》
一、反腐反腐:一盘很大的棋
每逢年底,按照惯例,媒体及文化部门总要对一年内高频使用的汉字、词语盘点一番,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因为使用的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聚焦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的焦点,能够反映政府、社会及民众关心的热点。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汉字进入前三的有“法”字,词语进入前三的有“反腐”。这说明反腐倡廉成为2014年受瞩目的大事件。确实,2014年的反腐规模、反腐力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强态势,“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因此广大民众为之振奋,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政府与体制的信心,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未来与发展的期许,这给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反腐”荣膺年度词实在是当之无愧。即使仅凭此点,201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于这大张旗鼓反腐的不寻常一年,很有必要回首作一下总结。
壮士断腕:反腐的勇气与决心
莫之与京:反腐的规模、力度、范围、时限前所未有
二、大道既隐贪腐萌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哪一个社会,执政者无不标榜打击腐败,为官者无不以廉洁自律为荣,老百姓无不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然而,贪污腐败总是如影随形,屡禁不绝,成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不仅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贪腐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贪腐屡禁不绝,难道是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因素导致贪污发生的呢?
先从“贪”的意义说起
贪夫徇财:为身外之物断送了卿卿性命
得陇望蜀:人性恶的一面
欲壑难填:史料中的宗完整贪墨案例
三、任性的权力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贪”和“官”联系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官者对“所欲之物”拥有支配权。从原始时期的部落首领,到封建时代王侯将相,乃至当今社会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村干部,都有可能依靠手中的权力满足一己私利,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为官不廉”的确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贪生于欲,对物质的不尽追求是人的本性,这是没有办法彻底灭绝的。社会财富、名誉、地位等,这些东西对人又有无尽的诱惑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允许、提倡追求的。个人私欲膨胀,一旦拥有某种权力,且这种权力自由无度,不受监控,不受羁束,就像笼子之外的老虎,贪腐就必然产生了。权力在笼子之外,这是很危险的。当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小官大贪”,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权力跑出了监管的笼子,太任性了。缺乏监督,即使尺寸之柄,也会被充分利用,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没有权力,任任性、耍耍酷都不
打紧
指鹿为马:有权任性颠倒黑白
专横跋扈:有权任性恶贯满盈
四、当干部就是为了捞两个吗
说到腐败,很多人自然地将其与贪污受贿联系起来,认为腐败就是贪贿,总之,不离“钱财”二字,这很符合贪的本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没错。但是,腐败的意义绝不止此,只要是利用公权力不正当地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统统属于腐败的范畴。贪污受贿之外,如买官卖官、挥霍公款、任人唯亲、假公济私、作风浮夸、好大喜功、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道德败坏,甚至不作为、懒作为等等,诸如此类,无一不是。而且,各种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从各方面不断侵蚀社会的政治生态,成为政治生态中的“雾霾”“毒瘤”。不过,人们将贪腐与贪污受贿等同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几乎所有的腐败都离不开这点。古时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如今的“当干部不就为了捞两个吗”,说来说去就是为一个“钱”字。有钱任性不算啥,任性有钱才是可怕的。
瞠目结舌:一份天文数字的贪污清单
雁过拔毛,倒行逆施,刮地皮:“四尽太守”的可鄙
人生
多藏厚亡:人没了,钱没花完
五、那顶帽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乌纱帽”是一顶极具诱惑的帽子,多少人为了它搜肠刮肚、殚精竭虑。有人皓首穷经,熬白了头发,累瞎了眼睛;有人朝思暮想,多年圆梦,喜极而疯;有人则是不按常理出牌,走了一条“终南捷径”,这条“终南捷径”靠的不是隐居的美名,而是沉甸甸的金钱。金钱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让人癫狂,也可以让人带上那顶金光灿灿的帽子。这便是赤裸裸的乌纱帽交易。一顶帽子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疯狂呢?
飞蛾扑火:乌纱帽的诱惑
卖官鬻爵:乌纱帽的交易
明码标价,大张旗鼓,铜臭满身:汉灵帝的卖官事业
每况愈下:卖官的结局
六、总有那“一抹的温柔”
自古有言“英雄难过美人关”,许多贪腐官员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丧失了底线,有些人贪财又贪色,有些人不贪财却贪色,即便在金钱诱惑面前不犯错误,也抵抗不住美人的投怀送抱。只不过,美人的投怀送抱看中的不是官员的相貌与魅力,而是他们手中握着的权力,当官员将手中的权力与美色做了交易之后,隐藏在权色交易背后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便光明正大地走到台前,演绎着无所不能的贿赂戏码。于是,情人、小三、通奸等词,纷纷出现在落马贪腐官员的通报文件中,根据调查,目前落马的贪腐官员95%都有着权色交易的问题。那么,我们从成语世界中可以找到哪些与权色交易相关的成语?它们又是如何揭示古代贪腐官员的心理的呢?
登徒子,恣意妄为:任性的好色
来者不拒,半推半就:好色亦不同
授人以柄:好色需谨慎
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近期国家公布与处置的贪腐案件中,家族腐败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腐败较为突出的特点。贪腐官员在他们的人生大戏中,或者出演夫妻档,或者父子兄弟齐上阵,或者演绎全家总动员,他们将国家的公权力进行了私有化处理,转变成了家族权力,在某一个范围领域内实施了家族控制,或者权权联合,或者官商联合,使权力获得收益,既扩大了权力的控制范围,又实现了家族的经济“腾飞”。家族式腐败在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相互充当保护伞,或者利用家属曲线腐败,加剧了权力的腐化程度。
无后为大,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根深蒂固的宗法制
影响
修身齐家,舐犊情深:子女的影响力
狼狈为奸:“贤内助”的推波助澜八、山头与圈子
2015年央视春晚有一个相声节目,名叫《圈子》,获得了诸多观众的好评,相声批评了拉关系、搞圈子、视规矩为儿戏、秉承“有圈好办事”理念的圈子文化。“圈子”本指的是人们的生活范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这样便有了“朋友圈”“歌友圈”“读书圈”,这些圈子联系了人们的情感,发展了彼此的兴趣,但是,许多圈子后来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例如官场中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 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在家长式的“大老虎”身边百依百顺,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贪婪地分食权力与金钱,却不料到后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圈子没了,人也没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组圈、交圈的前提
一、成语是如何炼成的
汉语是世界上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是汉语中能表现民族语言特色的部分。成语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是历史的缩影,成语是民族文化浓缩的结晶,成语是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成语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可以这么说,不了解成语,不熟悉成语,不会准确地运用成语,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汉语强大的表现力,就永远体验不到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只能一直徘徊在汉语的大门之外。既然成语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成语到底是怎样的语言片段呢?成语是怎么“成”的呢?
“成语”一词的形成
“成语”的“成”
成语的生成来源
二、舌尖上的成语
民以食为天,吃喝是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爱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别爱吃的人,现在被称为“吃货”。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吃也特别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各方面满足着自己的味蕾。打开电视看一看,几乎每一家电视台都有一档关于吃的栏目。中国历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献。我们从成语的角度,来讲几个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因为吃
各自为政——还是因为吃
不食周粟——人活着不光只为吃
墦间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三、梦里乾坤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会做梦。艺术家因为梦激发出创作灵感,方术之士通过梦来预测未来的吉凶,普通人因为梦人生平添了几许色彩。梦无论怎么奇特,总是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的,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曲折反映。在历史的沉积中,梦亦无处不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就源自古人的梦,与梦有密切的关系。
病入膏肓:梦即现实
庄周梦蝶:纠缠不清的梦与现实
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现实没有梦中寻
痴人说梦:多闻阙疑
四、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年的央视春晚,有一首朴实的歌曲,以平凡的语句、舒缓的旋律,诉说了岁月流转中的普通故事。“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曲在不经意的旋律流淌中,一下子触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成为这年春晚火的歌曲。这首朴实感人的歌曲名字叫《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词不惊人、曲不激烈的歌曲,为什么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时间究竟是什么
确定的时间与不确定的心理
一个起点两种态度
五、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以“家风是什么”为题,在全国许多地方连续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个活动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们对家风内涵的进一步思考。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了好几起校园投毒案,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坑爹”事件,促使我们对教育这个问题追问、反思。不少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古代,试图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经验教训。汉语成语中有哪些育子成语呢?我们从中有何借鉴呢?
“孺子牛”的尴尬
什么是爱
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传身教
六、寻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贪”的封建社会,清官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于是,百姓们虚构出了众多的青天大老爷,他们“铁面无私辨忠奸”,他们是“定盘的星”,寄托着百姓心中的信仰与期待。任何虚构都是有现实基础的,中国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风亮节彰显着官场正气。“反腐”与“倡廉”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对贪官进行揭露的同时,学习清官的高风亮节亦是必要之举。那么,中国有哪些清正廉洁的成语?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贪为宝
“两袖清风”与“两袖铜臭”
“一意孤行”的坚守
借我一双慧眼
七、“老虎”与“苍蝇”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行动开启了新时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来,一批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决心与信心,使得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么,中国成语中有哪些与“老虎”“苍蝇”有关的成语?“老虎”“苍蝇”为何该打?
乌纱的诱惑
有利可图
贪官之“贪”
八、诚信的力量
诚实守信是人类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在今天,这一向来被奉为圭臬的传统道德像一座遍体鳞伤、备受侵蚀的大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司空见惯,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
“三季”的承诺
立木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图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基本的人格修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师友的提携之情,这自不必言,智障儿童身边的圆梦人,老人摔倒后素不相识的人伸出的一双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伞,挫折时一句鼓励的话语,无一不是心中感动的瞬间,传递出的是铭记一生的温暖。中国成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知恩图报”自然是成语家庭的重要一员,那么,中国成语中有哪些经典的感恩成语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呢?
结草衔环
一饭千金
知恩图报
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罗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雅虎读书,2012年10月9日)。接着,有新数据指出,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后来,又有人研究说,按照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为8.4—8.5本,美国约为8.7本。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东方今报》2013年10月17日)。尽管这些数据很不确切,但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是非常低的。中国人真的不读书吗?
中国人是有阅读的习惯的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没空,忙着呢
十一、安得广夏千万间
十二、老有所依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祸
十四、包装界的怪象
十五、雾里看花
王立群智解成语②
一、婚姻的幸福密码
二、真正的勇士
三、朋友之交
四、流言猛于虎
五、怎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六、医患之殇
七、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没有未来
八、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
九、死不起的中国人
十、说话是门艺术
十一、“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十二、你方秀罢我登场
十三、睡觉那些事儿
十四、中国式饭局
十五、欲望双面胶
《王立群智解成语③》目录:
一、世界这么大,还能遇见你……………………………1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2
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爱之幸…………………………6
走马观花:陡然转变的幸福…………………………13
二、待你长发及腰………………………………………17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无瑕的恋情……………………18
金屋藏娇:美丽的童话……………………………22
情窦初开、秋水伊人:初恋不顾一切…………………28
三、相约在荒烟蔓草的年代………………………………33
桑中之约、桑间濮上:约会的好去处…………………34
花前月下、月约星期:约会可不是秀给别人看的……39
待月西厢:一部经典的约会教科书…………………46
四、拿什么送给你,我的爱人……………………………49
采兰赠芍:中国式情人节礼物………………………50
投木报琼:《诗经》时代的抛绣球……………………56
钿合金钗:唐玄宗的爱情信物………………………59
五、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67
割臂之盟:私定终身的约定…………………………68
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热恋时的坚定执着……………74
之死靡它:遭遇打击时的触底反弹…………………79
六、土豪、屌丝、文艺青年、高富帅………………………84
以貌取人:谁都喜欢漂亮的,可哪有那么多漂亮的…85
才貌双全:想得很美,不过也就是想想………………93
嫌贫爱富:似乎令人厌,其实很现实…………………98
东食西宿:貌似好办法,实际不可能………………101
七、多情自古伤离别
……
八、从别后、忆相逢
……
九、爱的阻力
……
十、向左走、向右走
……
十一、爱入歧途
……
十二、中国式姻缘
……
十三、今天我要嫁给你
……
十四、婚姻磁场
……
十五、白头偕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
……
后记
《智解成语.4》
一、反腐反腐:一盘很大的棋
每逢年底,按照惯例,媒体及文化部门总要对一年内高频使用的汉字、词语盘点一番,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因为使用的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聚焦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的焦点,能够反映政府、社会及民众关心的热点。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汉字进入前三的有“法”字,词语进入前三的有“反腐”。这说明反腐倡廉成为2014年受瞩目的大事件。确实,2014年的反腐规模、反腐力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强态势,“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因此广大民众为之振奋,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政府与体制的信心,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未来与发展的期许,这给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反腐”荣膺年度词实在是当之无愧。即使仅凭此点,201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于这大张旗鼓反腐的不寻常一年,很有必要回首作一下总结。
壮士断腕:反腐的勇气与决心
莫之与京:反腐的规模、力度、范围、时限前所未有
二、大道既隐贪腐萌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哪一个社会,执政者无不标榜打击腐败,为官者无不以廉洁自律为荣,老百姓无不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然而,贪污腐败总是如影随形,屡禁不绝,成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不仅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贪腐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贪腐屡禁不绝,难道是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因素导致贪污发生的呢?
先从“贪”的意义说起
贪夫徇财:为身外之物断送了卿卿性命
得陇望蜀:人性恶的一面
欲壑难填:史料中的宗完整贪墨案例
三、任性的权力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贪”和“官”联系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官者对“所欲之物”拥有支配权。从原始时期的部落首领,到封建时代王侯将相,乃至当今社会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村干部,都有可能依靠手中的权力满足一己私利,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为官不廉”的确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贪生于欲,对物质的不尽追求是人的本性,这是没有办法彻底灭绝的。社会财富、名誉、地位等,这些东西对人又有无尽的诱惑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允许、提倡追求的。个人私欲膨胀,一旦拥有某种权力,且这种权力自由无度,不受监控,不受羁束,就像笼子之外的老虎,贪腐就必然产生了。权力在笼子之外,这是很危险的。当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小官大贪”,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权力跑出了监管的笼子,太任性了。缺乏监督,即使尺寸之柄,也会被充分利用,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没有权力,任任性、耍耍酷都不
打紧
指鹿为马:有权任性颠倒黑白
专横跋扈:有权任性恶贯满盈
四、当干部就是为了捞两个吗
说到腐败,很多人自然地将其与贪污受贿联系起来,认为腐败就是贪贿,总之,不离“钱财”二字,这很符合贪的本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没错。但是,腐败的意义绝不止此,只要是利用公权力不正当地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统统属于腐败的范畴。贪污受贿之外,如买官卖官、挥霍公款、任人唯亲、假公济私、作风浮夸、好大喜功、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道德败坏,甚至不作为、懒作为等等,诸如此类,无一不是。而且,各种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从各方面不断侵蚀社会的政治生态,成为政治生态中的“雾霾”“毒瘤”。不过,人们将贪腐与贪污受贿等同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几乎所有的腐败都离不开这点。古时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如今的“当干部不就为了捞两个吗”,说来说去就是为一个“钱”字。有钱任性不算啥,任性有钱才是可怕的。
瞠目结舌:一份天文数字的贪污清单
雁过拔毛,倒行逆施,刮地皮:“四尽太守”的可鄙
人生
多藏厚亡:人没了,钱没花完
五、那顶帽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乌纱帽”是一顶极具诱惑的帽子,多少人为了它搜肠刮肚、殚精竭虑。有人皓首穷经,熬白了头发,累瞎了眼睛;有人朝思暮想,多年圆梦,喜极而疯;有人则是不按常理出牌,走了一条“终南捷径”,这条“终南捷径”靠的不是隐居的美名,而是沉甸甸的金钱。金钱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让人癫狂,也可以让人带上那顶金光灿灿的帽子。这便是赤裸裸的乌纱帽交易。一顶帽子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疯狂呢?
飞蛾扑火:乌纱帽的诱惑
卖官鬻爵:乌纱帽的交易
明码标价,大张旗鼓,铜臭满身:汉灵帝的卖官事业
每况愈下:卖官的结局
六、总有那“一抹的温柔”
自古有言“英雄难过美人关”,许多贪腐官员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丧失了底线,有些人贪财又贪色,有些人不贪财却贪色,即便在金钱诱惑面前不犯错误,也抵抗不住美人的投怀送抱。只不过,美人的投怀送抱看中的不是官员的相貌与魅力,而是他们手中握着的权力,当官员将手中的权力与美色做了交易之后,隐藏在权色交易背后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便光明正大地走到台前,演绎着无所不能的贿赂戏码。于是,情人、小三、通奸等词,纷纷出现在落马贪腐官员的通报文件中,根据调查,目前落马的贪腐官员95%都有着权色交易的问题。那么,我们从成语世界中可以找到哪些与权色交易相关的成语?它们又是如何揭示古代贪腐官员的心理的呢?
登徒子,恣意妄为:任性的好色
来者不拒,半推半就:好色亦不同
授人以柄:好色需谨慎
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近期国家公布与处置的贪腐案件中,家族腐败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腐败较为突出的特点。贪腐官员在他们的人生大戏中,或者出演夫妻档,或者父子兄弟齐上阵,或者演绎全家总动员,他们将国家的公权力进行了私有化处理,转变成了家族权力,在某一个范围领域内实施了家族控制,或者权权联合,或者官商联合,使权力获得收益,既扩大了权力的控制范围,又实现了家族的经济“腾飞”。家族式腐败在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相互充当保护伞,或者利用家属曲线腐败,加剧了权力的腐化程度。
无后为大,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根深蒂固的宗法制
影响
修身齐家,舐犊情深:子女的影响力
狼狈为奸:“贤内助”的推波助澜八、山头与圈子
2015年央视春晚有一个相声节目,名叫《圈子》,获得了诸多观众的好评,相声批评了拉关系、搞圈子、视规矩为儿戏、秉承“有圈好办事”理念的圈子文化。“圈子”本指的是人们的生活范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这样便有了“朋友圈”“歌友圈”“读书圈”,这些圈子联系了人们的情感,发展了彼此的兴趣,但是,许多圈子后来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例如官场中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 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在家长式的“大老虎”身边百依百顺,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贪婪地分食权力与金钱,却不料到后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圈子没了,人也没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组圈、交圈的前提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王立群智解成语①》、《王立群智解成语②》结合时政和当前社会热点,用大量汉语成语去勾陈历史,以古喻今,既介绍了成语背后的故事,又阐发新意、新解,更精彩,更可读。本书套从婚姻的幸福密码、真正的勇士、朋友之交、流言猛于虎、怎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医患之殇、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没有未来等十五个方面来阐述成语背后的深刻涵义。
《王立群智解成语.3》共十五章,从遇见互相吸引,到恋爱、热恋、分别以及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阻碍,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结晶——成语中都可以找到相对的描述,通过对成语的讲解,对前人对爱情以及相处之道的剖析,也许能够给正在困惑的你点亮一盏明灯,对爱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师说的那样,把握住现在。
《王立群智解成语4》围绕反腐倡廉这个中心,先从当下中国“打虎拍蝇”反腐战役写起,思考了贪腐是如何产生的,又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析了贪腐的主要表现,*后写如何治理腐败,以及历史上的反腐文化等问题。
作者王立群先生在本书中通过成语讲了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社会大势,通过反腐倡廉这样的社会大事诠释了汉语成语,梳理我国历史上的官场文化,吏治文化等。
本套书不仅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价值,很适合那些懂成语和不懂成语、尤其家长和中小学生阅读。相信不管你是谁,读了这本书以后,都会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升华。
《王立群智解成语.3》共十五章,从遇见互相吸引,到恋爱、热恋、分别以及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阻碍,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结晶——成语中都可以找到相对的描述,通过对成语的讲解,对前人对爱情以及相处之道的剖析,也许能够给正在困惑的你点亮一盏明灯,对爱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师说的那样,把握住现在。
《王立群智解成语4》围绕反腐倡廉这个中心,先从当下中国“打虎拍蝇”反腐战役写起,思考了贪腐是如何产生的,又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析了贪腐的主要表现,*后写如何治理腐败,以及历史上的反腐文化等问题。
作者王立群先生在本书中通过成语讲了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社会大势,通过反腐倡廉这样的社会大事诠释了汉语成语,梳理我国历史上的官场文化,吏治文化等。
本套书不仅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价值,很适合那些懂成语和不懂成语、尤其家长和中小学生阅读。相信不管你是谁,读了这本书以后,都会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升华。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