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国学(套装共4册)《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
作者:季羡林著
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0
定价:184.00 元
ISBN-13:9787556106639
ISBN-10:7556106632
去豆瓣看看 第一册《传统文化之美》
目录
万古千秋国粹新
《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序 / 3
《中国翻译词典》序 / 5
《中华姓氏大辞典》序 / 8
《文学语言概论》序 / 13
《彭松书法》序 / 17
《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 / 20
《赵元任全集》序 / 22
《季羡林序跋选》序 / 33
《季羡林选集》跋 / 38
《新编百家姓印谱》序 / 46
《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序 / 48
我和东坡词 / 50
国学漫谈 / 54
作文 / 59
成语和典故 / 64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 66
《中国精神》序 / 71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 74
归云迷却胜游中
观秦兵马俑 / 81
登蓬莱阁 / 88
法门寺 / 93
在敦煌 / 98
虎门炮台 / 114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 117
《中国飞天艺术》序 / 119
《中国少林寺》序 / 122
《历史名城——临清市志》序 / 124
异域文化遥相应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 133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142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 146
必须加强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东方文学简史》代序 / 151
《国外中国学研究》前言 / 158
《海外中国学家译文丛书》序 / 161
《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 166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 171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 183
君子从善且正身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 189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 194
谈礼貌 / 196
谈孝 / 198
漫谈伦理道德 / 200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 208
我和北大 / 226
谦虚与虚伪 / 231
满招损,谦受益 / 233
知足知不足 / 235
有为有不为 / 237
容忍 / 239
第二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
目录
竖起文人铁脊梁
访绍兴鲁迅故居 / 3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 7
《胡适全集》序 — 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 13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 39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 47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 / 55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 58
《神州学人丛书》序 / 63
为胡适说几句话 / 69
周作人论 — 兼及汪精卫 / 74
彰显本色中国人
黄色的军衣 / 83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 87
野火 / 92
母与子 / 95
至美哉中华文明
上海菜市场 / 107
《百年百篇文学经典散文卷》序 / 109
送礼 / 113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 117
《彭松书法集》序 / 119
《长歌当啸》序 / 122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 129
《中国少林寺》序 / 131
《敦博本禅籍校录》序 / 133
《中国飞天艺术》序 / 136
东方文化 / 139
成语和典故 / 145
《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 147
于文章中续古今
《陈瑞献选集》序 / 155
《赵元任全集》序 / 159
《中华姓氏大辞典》序 / 170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 175
《清代海外竹枝词》序 / 179
《中国精神》序 / 181
《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序 / 184
《成语源流大辞典》序 / 189
《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 / 196
《新编百家姓印谱》序 / 198
《海外中国学家译文丛书》序 / 200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 205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 223
《玉华宫》序 / 227
《绍兴百镇图赞》序 / 230
团结起来,共同前进 — 祝贺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开幕 / 233
翻译 / 236
我看北大 / 243
第三册《已逝去的年代》
目录
少年不识愁滋味
红 / 3
师生之间 / 10
我的童年 / 14
我的第一位老师 / 23
我的小学和中学 / 28
我的中学时代 / 84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 93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 104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 106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 111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 116
百遍清游未拟还
初抵德里 / 125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 129
海德拉巴 / 138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 145
科纳克里的红豆 / 151
马里的芒果城 / 155
巴马科之夜 / 159
忆日内瓦 / 164
歌唱塔什干 / 170
到达印度 / 181
曼谷行 / 185
结交四海共沾巾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 203
老人 / 209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 218
Wala / 22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 234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 239
寸草心 / 247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255
重过仰光 / 260
两个乞丐 / 264
难忘的一家人 / 268
深夜来访的客人 / 273
第四册《民国的那些先生》
目录
闲坐庭前数风流
西谛先生 / 003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 011
忆念胡也频先生 / 016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 021
记周培源先生 / 027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 031
我的朋友臧克家 / 036
我眼中的张中行 / 039
记张岱年先生 / 046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 / 048
《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 060
《胡适全集》序: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 063
寅恪先生二三事 / 089
为胡适说几句话 / 096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 101
《透过历史的烟尘》序 / 109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 112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 114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 122
《汤用彤全集》序 / 126
《赵元任全集》序 / 130
无限追思忆旧识
春城忆广田 / 143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 151
怀念衍梁 / 153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 157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 161
怀念乔木 / 163
回忆陈寅恪先生 / 170
回忆汤用彤先生 / 182
忆念郑毅生先生 / 191
追忆李长之 / 193
忆念张天麟 / 203
回忆正谊中学 / 210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 / 219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 239
怀念丁声树同志 / 245
回忆梁实秋先生 / 246
回忆雨僧先生 / 250
清泪双行悼故人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 255
悼念曹老 / 261
忆章用 / 265
悼念姜椿芳同志 / 276
悼念沈从文先生 / 279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 284
哭冯至先生 / 290
悼组缃 / 297
悼许国璋先生 / 303
悼念邓广铭先生 / 310
台游随笔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 314
台游随笔扫傅斯年先生墓 / 325
悼念周一良 / 330
痛悼钟敬文先生 / 334
痛悼克家 / 337
悼巴老 / 340
寿作人 / 341
寿寿彝 / 347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 349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 / 352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于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1946年回国后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先后荣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亚非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先生一睁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贯东西、声望卓著的大师。
先生足迹,遍布世界,寄情于文化,沟通东西。先生为人,朴实无华,让每一位接触的人如沐春风。生前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让世人叹服。
《季羡林手稿精编:传统文化与国学》丛书共为四册,分别为《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这套书提供给读者一个看人看世界的崭新视角,字里行间蕴涵着博大情怀和深刻思考,对现今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唤醒国人去寻觅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
一册《传统文化之美》主要辑录季羡林先生的体悟与沉思,展现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地位提出的新鲜、独特而高屋建瓴的精辟论点,不仅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还将勾起我们心中家国合一的文化情怀。读者从季老的体悟与沉思里,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促使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主要编录了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明发展的系列思索,紧密契合当下中华崛起、文化复兴等热点话题,探讨何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从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普通中国人的习惯与特性、中国文明的理解与传承等角度,来阐述、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
第三册《已逝去的年代》是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之路,展现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这既是一部纪实自传和成长史,又折射出大师对那个时代独特的评判,如同色彩斑斓的幻灯片,从大师的镜子里反射出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现实。
第四册《民国的那些先生》主要收集季羡林先生与各界名流的交往及对同时代贤达的评点,展示了那个时代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触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他们就是“民国的那些先生”,他们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