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  [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
作者:[德]沃尔夫冈·J·蒙森著;阎克文译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2016.10
页数:560
定价:85.00 元
ISBN-13:9787508664484
ISBN-10:7508664485 
去豆瓣看看    导读  韦伯:“大国崛起”的思想家钱永祥
  译序  韦伯的政治使命与宿命  阎克文
  英文版前言
  德文第二版前言
  德文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青年韦伯的政治发展
  第二章  家长制、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韦伯的政治理想:强大的民族国家
  第一节  弗莱堡就职演说:以民族作为经济政策的最高价值
  第二节  权力斗争的冷酷无情,权力的恶魔性质
  第三节  韦伯民族观的性质与演变
  第四节  民族、权力与文化:韦伯政治价值系统的复杂性
  第四章  德国政治的未来任务:民族帝国主义
  第一节  以世界政策作为捍卫德国国际地位的手段
  第二节  德国的世界政策与民族的政治成熟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韦伯与德国国内政治演变
  第一节  至关重要的抉择:产业主义,还是封建制?
  第二节  德意志民族的社会统一
  第三节  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自由党的召唤
  第六章  对外政策与国内宪制
  第一节  俾斯麦、威廉二世与德国帝国主义的败绩
  第二节  俾斯麦垮台后的政治领袖缺席和官僚统治
  第三节  化解帝国领导权危机的手段:议会化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有无大国资格的实验场
  第一节  战争目标与德国的未来国际地位
  第二节  波兰与中欧:尝试政治行动
  第三节  “潜艇宣传战”与贝特曼·霍尔韦格政府
  第四节  巩固后方必须实行宪制改革
  第五节  从布列斯特一利托夫斯克到大灾变
  第八章  崩溃与新开端
  第一节  战败与革命:韦伯效力于德国民主党
  第二节  《凡尔赛条约》与德国的未来
  第九章  韦伯与魏玛制宪
  第一节  1918年11月韦伯论德国未来宪制的系列文章
  第二节  共和宪法的难题与德国的公众舆论
  第三节  1918年12月9—12日帝国内政部的宪法审议
  与胡戈·普罗伊斯的宪法草案
  第四节  韦伯的宪法提案在随后立法过程中的命运
  第五节  韦伯视帝国总统为政治领袖的理论之影响
  第十章  从自由主义宪政国家到直选领袖的民主制
  后记:马克斯·韦伯新解
  题外话:马克斯·韦伯看支配的形式合法性与理性正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文献索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沃尔夫冈·J. 蒙森,20世纪闻名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先后任教于科隆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并担任伦敦的德国历史研究所主任。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本书是蒙森的代表作,其著作另有《官僚制度的年代:论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帝国主义的理论》《帝国主义德国1867—1918》等。
  · 译者阎克文,山东大学兼职教授,1984—2000年先后就职于山东省总工会和新华社,2000年辞职,专事马克斯·韦伯著作的译介,译作另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君主论》《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公众舆论》(合译)《民主新论》(合译)等。目前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
  19世纪末的德国,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
  “一战”后的德国,民族复兴的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的脆弱……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界的重要著作。作者蒙森向读者揭示了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