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宏观经济与改革篇
“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司机是利好/
对“专车”的包容度关乎城市竞争力/
从专车反思当前的医改/
关闭所有民营医院也改变不了行业窘境/
推进市场化是医改出路/
从阿里的成功看国企民营化/
明确权力的边界与“打老虎” /
反腐与经济的关系/
很多既得利益者其实是受害者/
电话诈骗多发折射民众缺安全感/
电信资费松绑为何难惠及百姓?/
全面放开二孩是一次市场化改革/
为何注册制改革比放开二孩难?/
“东莞式服务”背后的市场经济逻辑/
市场化改革的逻辑/
双降隐忧:强刺激不能代替强改革/
公信力流失比国有资产流失更可怕/
温州危机预示中国经济遇天花板/
豪车售价远超境外不算垄断/
要关注的不是假货,而是垄断/
从陈光标名片看中国商人自卑心/
对经济领域纠纷要慎用重刑/
央企负责人降薪不一定是好事/
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
转型升级与经济危机仅有一步之遥/
国产厨电一枝独秀的启示/
以房养老与基本养老不矛盾/
奶粉准入门槛不是越高越好/
警惕贬值预期带来的经济风险/
只有减支,才能真正减税/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是当前经济良药/
阿里在美上市给杭州带来什么?/
楼市篇
为何“中国大妈”唯独在楼市中赚钱?/
楼市“拐点论”其实只能靠猜/
放开楼市限购已逐渐成为共识/
为何货币超发与“钱荒”并存?/
“房价下跌促进消费说”错在哪里?/
房价下跌的好处是倒逼改革/
互联网金融篇
“取缔余额宝说”的两个逻辑错误/
热议余额宝是因为担心改革倒退/
余额宝收益下降与楼市降温有关?/
银行们的出路在哪里?/
非网络模式的民营银行危矣!/
互联网金融将是“大佬的游戏”/
比特币:不是骗局就是博傻 /
报纸经营是互联网思维之“鼻祖”/
资本市场篇
中国经济需要股市泡沫/
没有股市泡沫,难有万众创新/
4300点附近该怎么办?/
熔断助跌事件印证了一个大秘密/
“大股东减持”其实救了散户/
注册制将如何颠覆A股生态?/
不实行注册制,难言投资者保护/
IPO数量越多,圈钱其实越难/
谈阿里在美上市,A股输在法治/
解析A股的“不死鸟”现象/
给A股创业板泼些冷水/
监管层“金牌”助推创业板泡沫/
股市:持久能力与赚钱能力呈正相关/
证券市场监管要比肩“超五星酒店厕所” /
证券市场改革目标:把赌场改回市场/
肖钢应把多数骂声当作耳边风/
期待强制分红是因信任缺失/
A股市场牛熊检验此轮经济改革成败/
拯救A股市场离不开反腐/
楼市的钱会流向股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