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作者:熊卫民著
出版:东方出版社 2017.1
丛书:“私历史”丛书
页数:404
定价:52.00 元
ISBN-13:9787506093866
ISBN-10:7506093863 
去豆瓣看看    序言  为远去的历史留下鲜活的证词 前言  郑哲敏: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初到美国  梅贻琦没有动员我去台湾  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为什么不留在美国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绕道欧洲归国犯了大忌  我和钱学森只是师生关系 
  傅君诏: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 党组织决定我赴美留学  学成后艰难归国  恢复组织关系  预想和现实有很大反差  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任教  苏联专家和苏联教育模式  在北京钢铁学院主持科研部  “马粪渣”与土高炉 
  施履吉:天才回到中国后 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  回国不易  牛满江的RNA研究靠不住  沈善炯:我亲历的政治运动 洗脑筋,改造思想  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  被怀疑给“胡风集团”通风报信  上海分院的大鸣大放  我也干了“荒谬”的事情  广州会议让知识分子热泪盈眶  我第一个被揪出来 
  邹承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成长之路  诺奖级成果只能在国内发表  创造力从哪里来  对学术腐败说不  中国科学发展存在问题 
  范岱年: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 大批老浙大人调入中国科学院  我在《科学通报》的工作  我所知道的丁瓒案  钱三强入党  许良英遭批  张明远这人品质很好 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反右派运动 其他老浙大人
  何祚庥:在科学和宣传之间 许良英等被划为右派的深层原因  思想战线的多个战役  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  科学卫生处的成立  也谈丁瓒事件 张稼夫强调学术领导 张劲夫更能干 “超声波化运动”内情  秦川和赵沨  钱学森和于光远之争
  巴延年、桂世茂: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以学习为主的“三反”“五反”  思想改造是重头戏 学习苏联 分院最安定的一段时间 分院副研究员以上没划一个右派  科学家如何“大跃进” 神仙会和《科学十四条》 贯彻八字方针,出现新生机  王仲良调离,分院被撤销
  罗登: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 帮科学家分忧  保护朱洗们“过关” 大炼钢铁、超声波和深挖洞
  谈庆明: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立力学研究所 我有“右派嫌疑” “上天、入地、下海”及火钻  钱寿易深得钱学森重视 “超声波化”和“除四害” 爆炸力学的诞生 核爆炸波与爆破堆山 
  李毓昌:力学所早年的人和事 钱学森入党  钱学森和钱伟长的关系 晋曾毅无为而治 杨刚毅和钱学森之争  乱糟糟的“大跃进”  林鸿荪、林同骥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 张劲夫对施雅风“一分为二”  杜润生组织政策座谈会 
  薛攀皋:追忆广州会议 领导干部带头检讨  科学家大提意见  陈毅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大会总结和遗憾 
  薛攀皋: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会议的背景和主题 会上会下  会后的评价与思考 
  薛攀皋: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 丁瓒与心理研究所的筹建和降格  陆定一等对心理所研究工作的全面干预  周恩来等:心理所的任务要由心理学家来讨论 康生等“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  胡乔木对批判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予以否定  心理学遭受灭顶之灾 
  薛攀皋:中国科学学部的定位与调整 建立学部与学术领导 学部成为党组成员的办事机构  “夺权”与撤销学部  重建学部与加强学术领导  学部变为咨询机构  科研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理? 
  宋振能:我与中国科学院(1965—1977) 科学院的三线建设  科学院机构改制  “文革”后砸烂学部  黄淮海办公室的工作  “五七办公室” 1972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业务一组、二局、一局   “三志”会议、植被会议、环保会议  整顿科学院  “百家争鸣”座谈会 
  胡亚东: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 科技资料进口工作做得相当好  与东欧国家的学术交流  重新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恢复中国科协在国际科学联合会中的地位 
  蔡德诚:钱学森和《科技导报》 “你们《科技导报》讨论什么三峡问题?” 勇于刊登不同意见 朱光亚的一封信 马克思与马赫  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 
  附录  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 
  熊卫民(197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技史、教育史研究,著有《合成一个蛋白质》、《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等。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佳途径。  本书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