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各政权与割据势力兴衰示意图表
绪言
一、本卷研究的学术基础
二、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单位与层级概说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本卷的撰写凡例
五、本卷所附政区图组编绘体例
第一编 五代十国时期政区沿革概述
上篇 五代辖境政区沿革概述
第一章 后梁[附:岐王、燕王(燕国;含卢龙)、赵王、北平王、定难、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第一节 东都留守(附:崇德军)、宋州宣武军、滑州宣义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第二节 西都留守、陕州镇国军(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 度使
第三节 大安府永平军(佑国军)、同州忠武军(匡国军)、华州感化军、鄜州保大军、延州保塞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附:耀州义胜军(崇州静胜军)节度使、邠州静难军节 度使]
第四节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附:晋州定昌军(建宁军)节度使、潞州匡义军节度使]
第五节 荆南、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宣化军、安州宣威军诸节度使
第六节 魏州天雄军(附:相州昭德军)、邢州保义军、镇州武顺军、定州义武军、沧州义昌军诸节度使
附:岐王
燕王(燕国;含卢龙)
赵王
北平王
定难
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第二章 后唐(晋王)
第一节 汴州宣武军(东都留守)、宋州归德军(宣武军)、滑州义成军(宣义军)(附:郑州)、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第二节 东都(洛京)留守、陕州保义军(镇国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第三节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军)、耀州顺义军(崇州静胜军)(附:耀州)、同州匡国军(忠武军)、华州镇国军(感化军)、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威胜军(宣化军)、安州安远军(宣威军)诸节度使
第五节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东)、潞州安义军(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云州大同军、应州彰国军、朔州振武军诸节度使[附:丰州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节度使)]
第六节 兴唐府(魏州)天雄军[东京(邺都)留守]、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北都留守)、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幽州卢
……
第二编 五代十国辖境政区考证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