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作者:赵世瑜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2
丛书:博雅撷英
页数:416
定价:70.00 元
ISBN-13:9787301288689
ISBN-10:7301288689 
去豆瓣看看    叙 说
  概说之部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寺庙与民间文化
  一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宗教的民间化
  二 日常生活中的寺庙的若干分类
  三 寺庙与民众生活
  四 关于“大众宗教文化”
  民间社会中的寺庙:一种文化景观
  一 关于景观研究
  二 寺庙的分布及其文化意义
  三 八蜡庙及刘猛将军庙之例
  四 龙神庙及各类水神庙之例
  五 土地庙之例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
  一 引论
  二 庙会狂欢的原始性
  三 庙会狂欢的全民性
  四 庙会狂欢的反规范性
  五 庙会狂欢的良性功能
  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
  一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态度
  二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进攻
  三 中国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弹
  四 民间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角色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
  一 城隍与土地:从祭祀对象看城乡关系
  二 庙会的商业功能与整合功能上的城乡异同
  三 城乡庙会的交融互动及其反映的城乡社会文化联系
  地域研究之部
  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
  一 概 说
  二 文化娱乐功能
  三 商业贸易功能
  四 中心地角色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
  一 江南与华北庙会经济功能的地位转换
  二 江南与华北庙会歌舞娱乐水平的地位转换
  三 江南庙会的地域性与宗族性
  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
  一 说“社”
  二 作为“民俗聚落”的社
  三 社火、社祭与傩事
  个案研究之部
  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
  一 从几则官府榜示谈起
  二 妇女的宗教活动与闲暇娱乐生活
  三 女性、女神与女宗教师
  四 对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分析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一 “太阳生日”的传说与习俗
  二 明清易代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性话语
  三 “太阳生日”凝聚的历史记忆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一 刚铁的故事
  二 黑山会的故事
  三 刚铁祠庙的故事
  四 宦官的故事及其他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一 京师五“顶”
  二 京师东岳庙的国家正祀性质
  三 五“顶”的民间信仰性质
  四 京师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之一例
  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
  一 东岳庙与清代京师的鲁班信仰
  二 鲁班信仰与行业组织的契合
  三 作为祭祀组织的鲁班会
  四 分化的挑战
  五 余论
  附 录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一 社会史是什么?
  二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惠
  三 社会史与社会科学:相互的批评
  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
  一 关于社会史概念的一些疑问
  二 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
  三 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
  四 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
  文献工作与田野工作
  一 从新史学说起
  二 民俗史与民俗学
  三 民间文化史研究数例
  后 记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先后出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等著作,《欧洲史学新方向》等译著及论文百余篇。
  《狂欢与日常》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