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总  目 录 绪论  文化、 文化产业与 “文化产业理论” ………………………… 1   一  “文化” 的用法及其产业化 …………………………………… 3   二  “文化产业” 观念的演变……………………………………… 20   三  文化理论三义与文化产业理论八种 ………………………… 39   四  本书的内容、 结构与写法 …………………………………… 67 第一部分 历史脉落 第一章  西方理性化与文化工业 …………………………………… 85   一  作为西方特性的 “理性化” ………………………………… 86   二  理性化即文化“祛魅” ……………………………………… 107   三  “祛魅” 与 “灵韵” 的式微 ………………………………… 127   四  “后灵韵” 艺术的 “震惊” 与适应 ………………………… 150 第二章  “文化工业” 的概念化与问题化 ………………………… 165   一  启蒙与神话的辩证 …………………………………………… 166   二  “文化工业” 的辩证 ………………………………………… 193   三  文化与工业的辩证 …………………………………………… 221   四  “文化工业批判” 的辩证 …………………………………… 234 第三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 254   一  “后工业” 与 “非组织化资本主义” ……………………… 255   二  消费主义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 276   三  文化商品化为 “文化经济” ………………………………… 303   四  “后浪漫主义文化” 的类型化 ……………………………… 334 第二部分 基本论域 第四章  文化产业的劳动方式 ……………………………………… 357   一  从 “劳动文化” 看 “文化劳动” ………………………… 359   二  “创意劳动” ………………………………………………… 383   三  “非物质劳动” ……………………………………………… 404   四  “后资本主义” 还是 “新资本主义” ……………………… 427 第五章  文化劳动的产品形态 ……………………………………… 439   一  “语言革命” 之后 …………………………………………… 440   二  “符号” 的衍义 ……………………………………………… 457   三  “文本” 的错综 ……………………………………………… 478   四  “景观” 的展现 ……………………………………………… 508   五  “拟象” 的真假 ……………………………………………… 524 第六章  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 ……………………………………… 546   一  “大众文化”: 从被排斥到被阐释…………………………… 547   二  “葛兰西转向”: 反本质主义的意义论……………………… 568   三  “福柯效应”: 权力与表征的互动…………………………… 587   四  “接合论”: 在使用中生产意义……………………………… 604 第七章  文化传播的媒介探究 ……………………………………… 627   一  媒介即讯息 …………………………………………………… 630   二  媒介即模式 …………………………………………………… 648   三  媒介即揣测 …………………………………………………… 667   四  媒介在进化 …………………………………………………… 689 第八章  文化消费的分析模式 ……………………………………… 711   一  消费即体验: 享乐、 新奇与计算 …………………………… 712   二  消费即受控: 未予澄清的 “真实需要” …………………… 735   三  消费即区分: 符号论与阶级论 ……………………………… 755   四  消费即使用: 解码的策略 …………………………………… 779 第九章  争议中的政府管理权限 …………………………………… 804   一  文化审查是否必要? ………………………………………… 805   二  艺术补贴是否合理? ………………………………………… 835   三  抛弃版权是否可行? ………………………………………… 865 第十章  演变中的全球竞争叙事 …………………………………… 884   一  以 “全球化” 替换 “文化帝国主义” …………………… 885   二  以 “多样论” 重述 “例外论” …………………………… 908   三  以 “转型论” 取代 “趋同/差异论” ……………………… 929   四  以 “多元认同” 缓解 “文明冲突” ……………………… _________943 第三部分 话语样式 第十一章  文化产业的技术解释 …………………………………… 965   一  “机器体系” 压力下的文化反应 …………………………… 967   二  机械复制技术作为文化生产技术 …………………………… 982   三  “超可复制性” 与 “文化超工业化” …………………… 1004   四  杜尚、 数字化与文化 “无产阶级化” …………………… 1031   五  不确定的未来 ……………………………………………… 1046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 ………………………………… 1068   一  经济与文化: “决定论” 的展开…………………………… 1069   二  文化与经济: “脱嵌论” 与 “矛盾论” ………………… 1093   三  文化资本/场域与经济资本/场域: 差异与转化 ………… 1108   四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关而不相属 …………………… 1129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的政治能力 ………………………………… 1152   一  “文化独立” 与 “文化—国家” 的构思 ………………… 1154   二  “政治终结” 还是政治转型? ……………………………… 1175   三  “文化政治” 的两副面孔…………………………………… 1191   四  “软实力” 的文化资源……………………………………… 1210 第十四章  文化产业的社会分析 ………………………………… 1233   一  “大众社会” 论述中的 “大众文化” …………………… 1234   二  “公共领域” 转型中的文化工业…………………………… 1261   三  “后现代” 的文化产业……………………………………… 1286 第十五章  文化产业的欲望机制 ………………………………… 1310   一  资本主义与欲望分配 ……………………………………… 1311   二  文明压抑与文艺释放 ……………………………………… 1336   三  欲望在符号之外 …………………………………………… 1357   四  欲望的生产与被生产 ……………………………………… 1375 第十六章  文化产业的文化效果 (上) ………………………… 1397   一  艺术作为 “文化” ………………………………………… 1397   二  “先锋” 作为商品…………………………………………… 1422   三  艺术家作为 “创意阶层” ………………………………… 1448 第十七章  文化产业的文化效果 (下) ………………………… 1464   一  “图像转向” 后的视觉文化………………………………… 1465   二  “身体” 的再现与再造……………………………………… 1488   三  “空间生产” 与 “地方” 重建 …………………………… 1516   四  文化物质化与 “物质文化” ……………………………… 1542 第四部分 思维风格 第十八章  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科 ………………………………… 1579   一  经济学, 还是 “文化研究” ……………………………… 1580   二  “政治”, 还是学术 ………………………………………… 1603   三  “后学科”, 还是跨学科 …………………………………… 1622 第十九章  文化产业批判的根据 ………………………………… 1640   一  作为 “肯定的文化” ……………………………………… 1641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上) ……………………………… 1662   三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下) ……………………………… 1684   四  作为权力的文化 …………………………………………… 1723 第二十章  文化产业理论的反思 ………………………………… 1762   一  为什么要批判文化产业 …………………………………… 1763   二  为什么要批判市场/资本主义 ……………………………… 1787   三  批判解释与被批判激活的解释 …………………………… 1813 结语  展望一种文化伦理 ………………………………………… 1839   一  文化价值及其效益冲突 …………………………………… 1841   二  以自由求价值 ……………………………………………… 1861   三  “非人” 的挑战……………………………………………… 1895   四  中国文化伦理要件 ………………………………………… 1913 主要参考书目 ……………………………………………………… 1929 后  记 ……………………………………………………………… 1934
  单世联,江苏扬州人,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校特聘教授,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蒙纳士大学“全球文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以来,以相关专题研究为基础,长期从事文化理论、文化思想史与文化产业研究,读写范围涉及《红楼梦》、《戏剧艺术》、《中西美学》、《革命文化》、《中国现代思想史》、《纳粹大屠杀》等。出版著、译20余种,发表文章4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二作者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略》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二等奖(1998);独立完成的《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二等奖(2013);独立完成的《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哲学二等奖(2016)。近期著作有: 1、《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上、中、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2、《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4、《文化不是任性——价值观、多样性与中国经验》,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5、《论文化观念与文化和生产》,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6、《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文化产业历史短暂而又广阔无边,西方理论丰富多采而又晦涩难解。本书根据作者所理解的文化产业基本问题为结构原则,首先阐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来龙去脉,最后评论诸理论的思维风格。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二、三两部分,在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以20世纪“理论”为中心,连接古今思想,跨越学科分界,把浩瀚精深而又分散无序的各种有关文化产业的评论、阐释、研究和批判综合为劳动方式、产品、意义、传播、消费、政府管理、全球竞争七个“基本论域”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欲望、文化六种“话语样式”,广泛清理,精心勾连,明其脉落,殚其系统,描写西方文化转型,叙述当代理论交锋。材料丰瞻,叙述清晰,评论公允,观点鲜明。三卷书册,一气呵成,重建西方文化的批判论据和解释逻辑;百余万言,用心写就,再现智性文本的思想魅力和言外之意。 本书是掌握西方文化理论的入门书,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工具书。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缺书网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扫码进群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