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生艺术史:16至17世纪艺术(精装)
作者:[美]大卫·G.威尔金斯,[美]伯纳德·舒尔茨,[美]凯瑟琳·M.林嘉琳 著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12
定价:99.00 元
ISBN-13:9787568910415
ISBN-10:7568910415 
去豆瓣看看    1.16 世纪的艺术16 世纪艺术导论 / 2
  历史 / 4
  知识与科学的发展 / 9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与艺术 / 11
  16 世纪的艺术家 / 19
  相关知识点 / 25
  相关主题 / 27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雕塑:米开朗基罗 / 32
  相关技术 / 35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肖像画 / 37
  德国版画:阿尔布雷特·丢勒 / 42
  相关技术 / 45
  罗马的新圣彼得大教堂 / 49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 56
  艺术的过去/ 艺术的现在 / 62
  拉斐尔,签字厅 / 63
  文艺复兴盛期的威尼斯绘画 / 68
  希罗尼穆斯·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 / 72
  德国绘画: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伊森海姆祭坛画 / 78
  提香的祭坛画 / 84
  相关技术 / 89
  米开朗基罗晚期的艺术与矫饰主义的发展 / 94
  早期的欧洲风景画 / 99
  16 世纪绘画 / 102
  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艺术 / 106
  委罗内塞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 113
  日本的禅宗艺术 / 118
   
   
   
  2.17 世纪的艺术
  17 世纪艺术导论 / 124
  历史 / 127
  知识分子和科学活动 / 130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风格 / 132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 / 133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家 / 138
  相关知识点 / 143
  相关主题 / 145
  17 世纪的日本建筑风格 / 151
  卡拉瓦乔及其影响 / 157
  巴洛克风俗画 / 162
  彼得·保罗·鲁本斯 / 167
  贝尼尼在圣彼得教堂的作品 / 172
  尼德兰巴洛克群像 / 176
  印度莫卧儿王朝艺术:泰姬陵 / 181
  巴洛克建筑: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 / 186
  贝尼尼,《圣特雷莎的沉迷》  / 190
  相关技术 / 193
  相关技术 / 196
  西班牙绘画:迭戈·委拉斯开兹 / 200
  巴洛克古典主义:尼古拉·普桑 / 204
  伦勃朗:晚期作品 / 208
  荷兰静物画 / 211
  凡尔赛宫 / 216
  日本屏风画和建筑 / 219
  欧洲风景画 / 223
  人名索引 / 227
  词汇表 / 241
  参考文献 / 247
  图片版权声明 / 251
  作者介绍
  大卫·G.威尔金斯
  (David G. Wilkins)
  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主任和荣誉教授。著有《多纳泰罗》(与邦尼·本内特合著)、《玛索·迪·巴柯: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艺术家》、《巴奇图鉴:前伦勃朗时期的蚀版师》(与卡伦·阿尔比特曼合著)、《迪凯纳俱乐部的历史》(与马克·布朗、卢·唐纳利合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研究》(与瑞贝卡·威尔金斯合编)、《chao yue伊莎贝拉: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世俗女性赞助人》(与谢尔丽·瑞斯合著),承担《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绘画、雕塑和建筑》第4版和第5版的审校工作,以及《科林斯艺术大全》的编辑工作;2005年获得美国大学艺术学会(CAA)颁发的国家卓越艺术史教学大奖。
   
   
  伯纳德·舒尔茨
  (Bernard Schultz)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史系主任、创意艺术学院院长、西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教育与外事办主任,主要致力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研究。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解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及艺术史教学研究。
   
   
  凯瑟琳·M.林嘉琳
  (Katheryn M. Linduff)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系教授。主要讲授中国、中亚、东南亚考古和青铜艺术。1967年获富布赖特奖学金,并前往台湾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地区研究院学习。她致力于艺术史研究与野外联合考古工作,长期关注亚洲内陆边疆的史前时代、青铜时代及铁器时代的研究,近期研究欧亚大草原史前晚期的社会复杂性问题。著有《商周铜器的传统、发展阶段与风格》、《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西周文明》(与许倬云合著)等。
   
  翻译
  陆 豪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获得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 Art)博士奖学金。主攻艺术机制、现代艺术史、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等研究方向。
   
   
  审校
  张 坚
  著名艺术史学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访问研究员(Visiting Fellow)。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术史、西方近现代艺术史和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思潮等研究。
   
  16世纪,频繁的海上贸易、全新的航海探索以及地图绘制的热情都在不断地增强各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欧洲重要的宗教事件就是宗教改革。由此带来的是艺术风格和题材的多样性。本书分为两个章,首先着重讲解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肖像画、德国版画的代表:丢勒、罗马的新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拉斐尔的签字厅、文艺复兴盛期的威尼斯绘画、希罗尼穆斯· 博斯, 《人间乐园》三联画、缇香、矫饰主义艺术、早期欧洲风景画、日本的禅宗艺术。众多欧洲17世纪艺术的多元化可能与历史发展有关,因为,在这个世纪中,许多现今的国家身份认同在那时被统一,欧洲版图假定的地区划分与当代相似。新生的,或者新近壮大的国家实体已对艺术发展有了深远影响。针对这一时期,本书重点介绍17世纪的日本建筑风格、卡拉瓦乔及其影响、巴洛克风俗画、鲁本斯、贝尼尼、荷兰巴洛克群像、印度莫卧儿王朝艺术: 泰姬陵、巴洛克建筑: 弗朗西斯科· 博罗米尼、西班牙绘画: 迭戈· 委拉斯开兹、巴洛克古典主义: 尼古拉· 普桑、伦勃朗: 晚期作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