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
作者:王红英,吴巍,郭凯 著
出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8.12
定价:68.00 元
ISBN-13:9787519827274
ISBN-10:7519827275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传统民居与聚落
第一节 民居分类 002
一、北京四合院 002
二、徽州民居 004
三、江南水乡 006
四、武陵吊脚楼 008
五、藏寨碉房 009
六、蒙古包 010
七、福建土楼 011
八、华北窑洞 013
第二节 选址依据 014
一、地理气候 015
二、资源利用 015
三、人地和谐 016
第二章 吊脚楼生态文化
第一节 演变历程 020
第二节 文化特色 023
一、生态理念 023
二、生态布局 024
三、建筑装饰 025
四、乡土风情 028
第三章 传统民居保护
第一节 保护性更新 033
第二节 可持续性再生 035
第三节 吊脚楼民居保护 038
一、延续性保护 039
二、再生性保护 040
第四章 吊脚楼形式分类
第一节 单吊式营造 044
一、择地与选址 045
二、空间与功能 045
三、结构与选材 046
四、形态与装饰 049
五、营造过程 050
第二节 双吊式营造 052
一、择地与选址 052
二、空间与功能 054
三、结构与选材 055
四、形态与装饰 057
五、营造过程 059
第三节 二屋吊式营造 060
一、择地与选址 061
二、空间与功能 061
三、结构与选材 062
四、形态与装饰 065
五、营造过程 066
第四节 四合水式营造 068
一、择地与选址 068
二、空间与功能 069
三、结构与选材 070
四、形态与装饰 072
五、营造过程 072
第五节 平地起吊式营造 074
一、择地与选址 074
二、空间与功能 075
三、结构与选材 076
四、形态与装饰 077
五、营造过程 079
第五章 吊脚楼风格特征
第一节 黔东南吊脚楼 082
一、选址与布局 08
二、空间形态 08
三、结构与构造 084
四、材料与装饰 085
第二节 湘西吊脚楼 085
一、选址与布局 086
二、空间形态 086
三、结构与构造 087
四、材料与装饰 088
第三节 川渝吊脚楼 089
一、选址与布局 089
二、空间形态 090
三、结构与构造 091
四、材料与装饰 092
第四节 鄂西吊脚楼 093
一、选址布局 093
二、空间形态 094
三、结构与构造 095
四、材料与装饰 095
第六章 鄂西吊脚楼特色村寨
第一节 彭家寨楼群绝唱 098
一、人杰地灵天造化 098
二、巴楚文化活化石 099
三、空中楼阁诗画境 100
第二节 舍米湖神奇舞堂 101
一、阳光照耀小山坡 101
二、土家族摆手之乡 101
三、巴楚汉多元文化 103
第三节 石垭子移民老街 104
一、谭家老屋土家楼 105
二、袁姚老屋移民院 105
三、川盐济楚石板街 106
第四节 庆阳古商贸街 106
一、三街十二巷古街 106
二、土家遗风赶场 107
第五节 小溪村农耕文明 108
一、农耕文明的见证 109
二、最具规模的民居群落 110
第七章 吊脚楼保护性再生设计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112
第二节 设计理念 115
第三节 村落规划艺术 117
一、规划分区 120
二、规划节点 134
第四节 吊脚楼建筑艺术 138
一、建筑设计理念 138
二、公共建筑艺术 143
三、民居建筑艺术 153
第五节 乡土景观艺术 161
一、竹木、砖石、山水元素 162
二、西兰卡普纹样元素 163
三、吊脚楼元素 165
四、图腾元素 166
王红英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长期从事风景园林、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在读。曾获得省级科研奖励 3 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 4 项,已出版著作 6 部,发表文章 30 余篇。
吴 巍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在读,曾获得湖北省级奖项 1 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 4 项,已出版著作3 部,发表文章 30 余篇。
郭 凯 湖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生学历,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 1 项,已出版著作 1 部,发表文章 10 余篇。
杜晓莉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长期从事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数篇。
吊脚楼民居作为中国古老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其中饱含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民间智慧。本书以吊脚楼民居为切入点,从吊脚楼民居的形式分类、风格特征、吊脚楼生态文化、特色村寨、保护性再生设计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吊脚楼民居的建造技艺及生态智慧与艺术价值,旨在从中汲取传统造物思想精髓。在当下城镇化的进程中,面对城镇化建设、大量原生民居逐渐消失的当下,这种研究将对当代建筑设计有宝贵的借鉴与启示价值。本书适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研究者,同时适合传统文化研究者。